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见》何以被“看见”

  已播出475期,累计曝光问题235个,超9000万人次参与“看见”应用场景互动,全网总阅读量超3.4亿人次,问题解决率达90%以上……全媒体监督《看见》栏目开播两年来,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数据很直观,口碑更硬核。“敢于曝真问题,敢于真整改问题,有追剧的感觉,刷新了对湖州的认知”,这是市民眼中敢于挑刺、动真碰硬的《看见》;“让我们有直面舆论监督的勇气,可以更好地改进工作”,这是干部眼中刀刃向内、知短补短的《看见》;“湖州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企业家眼中闻风而动、爱商护商、实干赋能的《看见》。

  因为《看见》,我们看见了湖州干部作风之变、城乡环境之变、经济发展之变;因为城市的跃升蝶变,《看见》也更好地被“看见”——那是闻过则喜、知短补短的胸襟与自信,那是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情怀与担当,那也是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一个地市媒体栏目,《看见》之所以能频频“出圈”、走到“聚光灯”下,有底气、有锐气、有人气,是其逻辑密码。

  底气“撑腰”。“自我揭短”式的媒体监督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从废弃线杆“拔刺”行动到桥下空间清理,从老旧小区“飞线”整治到“黑臭河”治理,面对一个个“硬骨头”,市委、市政府直面问题不护短,成为媒体监督的坚强后盾;各地各部门也没有避之不及,而是敞开大门,为栏目“撑腰”,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直面监督、欢迎监督”的强烈共识。正如“树”只有接受“啄木鸟”的善意“敲打”,才能驱虫除病、枝繁叶茂。“不怕揭丑”的包容环境、“有丑必纠”的共治氛围,让一次次“曝光”才最终变成一段段“佳话”。正是有了这份“敢于把工作放在阳光下晒一晒”的底气,《看见》才日益被“看见”。

  锐气“攻坚”。百姓的难点、城市的痛点、发展的堵点,就是《看见》栏目的聚焦点、着力点。

  (下转A02版)  (紧接第1版)

  比如,在“‘拔钉除患’在行动”系列报道中,《看见》紧盯薄弱环节,在每个细微处“过筛子”,在顽瘴痼疾上“拔钉子”,以“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锐气,亮剑顽疾,展现了“社会公器”的责任担当。《看见》以一地曝光推动全域整改,曝光问题不失焦,回应关切不拖延,闭环运行不务虚。正是有了这份“闻风而动、事不过夜”的锐气,《看见》才日益被“看见”。

  人气“圈粉”。《看见》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广大百姓参与“看见”应用场景互动,到“看见”市民观察团走进整改现场看成效;从“人大+媒体”的“《看见》面对面 记者在身边”,到“《看见》政协在监督”……《看见》以打造“老百姓自己的节目”为最鲜明定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了一个个群众的“急难愁盼”。随着舆论监督的“朋友圈”越拓越大,“实干争先·奋斗有我”的大合唱也越来越响亮。正是有了这份“有问题、找《看见》”的人气,《看见》才日益被“看见”。

  事实上,《看见》自诞生以来,就不是一档孤立的栏目,而是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的一个重要载体、有力支点,也是一座城市的鲜明姿态。正所谓“有为才能有位”,唯有真正地以百姓之心为心,不断迭代升级,高效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看见》才能被更多的眼睛争相“看见”。

  (张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陈浩在《看见》栏目开播两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蔡小伟作点评 吴智勇主持
~~~
~~~
~~~
~~~
南太湖禁渔成效明显~~~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实干争先看转化
   第06版:实干争先看转化
   第07版:实干争先看转化
   第08版:区县
习近平同波兰总统杜达会谈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持之以恒办好全媒体监督《看见》栏目 更好地回应群众关切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湖企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党史‘潮’起来”宣讲活动走进湖州
湖州文旅亮相莫斯科
《看见》何以被“看见”
水生生物资源呈三增两升
“巨型充电宝”并网成功
今日导读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