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会温情,从“捎一程”起

  近日,有这样一则消息让人深思:位于安吉县西北部的横溪坞村地理位置偏远,从2015年起,该村自发组织了一支爱心车队,由村干部、党员带头,遇到村民需要出行的,就用私家车捎村民到村口,或是直接送至镇上。成立至今,这支爱心车队已从最初的28辆增至40余辆车。

  村民的随手一“捎”,竟水到渠成地解决了众多老年人的出行难题。好似前些天的倾盆大雨,阻挡了众多市民出行的步伐,更是给不少老年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村里自发组车队,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后却隐藏着一个关乎全社会的重要课题——与人为善。在此,笔者想从车队说开去,尝试着探讨如何处理私人空间与社会交往的关系。

  当下,有越来越多人推崇“轻量化社交”“零糖社交”,在交友时不迎合、不献媚,保持距离,简单平淡,对朋友内心世界的探索浅尝辄止,鲜少从他人处获取情感价值,主打一个“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在社会语境下,“朋友”二字一直意味着双方需要情绪共担,互相依靠、互相慰藉,这就在无形中给了对方审视自己内心、踏足私人精神领域的通行证。

  这听上去像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博弈,但如此近乎“断情绝爱”的自保手段,也可能会让社交氛围渐趋于淡漠。

  或许,“轻量化社交”与“零糖社交”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我们在想象中先将关系假设为了一种负累或对抗,让情感交往与内心世界站在了非此即彼的两面,假设了要参与社会交往的人,必须任他人情绪内耗自己,双方的关系只能通过单方面的忍让来维系。

  这种先入为主的审判,其实是相当刻板与高度固化的,且其蕴含的交往逻辑是:当对方的需求打扰到自己时,只能一味地忍让、盲从、接受,而非积极沟通、谈判、争取。

  有则关于“分享”的童话是这么说的,巨人非常珍爱自己的花园,不允许任何人进入,于是花园的春天不再到来。认识到错误的巨人开放了花园,欢迎孩子们前来玩耍,春天终于再次光临。如用这片“巨人的花园”来隐喻一个人的精神花园,其实也恰如其分。

  相信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巨人的花园”,那里的鲜花只为自己而开。不过,他人何尝不是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若我们能敞开心扉,与人为善,相信假以时日,这片花园定能勃勃生机、春意盎然。

  (孙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社会温情,从“捎一程”起
青年夜校点亮“第二人生”
趋利避害对待新技术
守住书店这片精神绿洲
个人档案 岂容整容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