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夜校点亮“第二人生”

  “宝妈”“宝爸”扎堆“学艺”、从“等娃下课”到“娃等我下课”……据媒体报道,听起来颇有年代感的青年夜校,正以一种很时髦的方式,成为家长们的“精神快充”。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曾几何时,“年轻人为什么抢着上夜校”的话题冲上了热搜。与传统的学校不同,青年夜校以灵活的时间安排、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轻松自在的社交氛围,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圈粉”:有人在音乐课中听到了梦想的回声,有人在绘画课中勾勒出兴趣的轨迹,有人在舞蹈课中走出了探索的脚步,有人在亲子课中感受到成长的真谛……

  青年夜校的最大魅力,大概就是松弛。与其说是“兴趣班”,不如说是成年人的“少年宫”、打工人的“晚间派对”;虽然也是教育,却省却了硬性考核的压力,保留了简单纯粹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价格亲民,试错成本极低。不过,这份让人向往的松弛感,也离不开集体生活的重新连接——套用社会学上的“个体化”概念,在现代社会提供的多元化选择下,个体从共同体中释放出来,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无论是青年夜校还是老年夜校,本质上是职场、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人们开启“第二人生”的同时,又在“趣缘群体”中寻得归属感。“松”与“紧”之间,是对自我的取悦。

  不辜负每一个夜晚,才能曲线延长“周末”。不过,随着这届年轻人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单纯的宵夜和逛街,已经不够“解渴”,有“知”有“味”的夜校正好完美匹配。即便对青年家长而言,“充电”和带娃也并非完全对立。一方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也需要自我提升;另一方面,适当“为自己而活”,开拓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孩子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松绑”。从佛山搭建职工高质量陪伴平台、推出“亲子夜校”,到云浮打造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系列课程、让父母和孩子共同进步……类似模式的可行性,也为实践所验证。

  不难看到,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夜校也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困境,一些热门课程更是“一座难求”。毕竟,公益不等于免费,让城市的“充电站”持续运营下去,不能光靠“为爱发电”。相关部门不妨统筹和整合各类资源,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在场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

  有人调侃说,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夜校。一个讲求终身学习的社会,一座青年发展型城市,就该拥抱这股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每一个步履匆忙的白昼,都呼唤一个心有所安的夜晚。

  (钟颐,载《南方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社会温情,从“捎一程”起
青年夜校点亮“第二人生”
趋利避害对待新技术
守住书店这片精神绿洲
个人档案 岂容整容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