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部署,对人民政协提出了“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的重大实践指引。在今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会上,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则进一步强调 “开展有根有据的深度协商互动,鼓励深入思考的意见充分表达,使建言资政更有用”,成为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的行动指南。加强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是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高建言资政质效的核心环节,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和使命逻辑。
从历史逻辑来看,加强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协商文化的现代转化。“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从文化根源上深刻揭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翻阅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有“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议事以制”的制度探索、“广开言路”的言官谏议、“问题导向”的专题协商、“导民使言”的协商智慧和“乡绅自治”的基层协商。特别是在孕育协商文化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和合”“中庸”等思想,如在协商对象方面,主张要“谋及卿士”“谋及庶人”甚至“谋及卜筮”;在交流讨论时要“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做到“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面对不同意见,要“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优秀传统协商文化在主旨要义、价值取向、制度实践等方面,为当下加强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提供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根”和“魂”。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必须要着力传承和发展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所蕴含的传统协商文化和协商精神,营造宽松民主的协商环境,鼓励不同意见的交流讨论,“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理性包容、不为身谋的传统协商文化精髓贯穿协商议政过程始终,广泛汇聚智慧力量,不断提升制度效能。
从政治逻辑来看,加强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要求。协商民主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政协制度的鲜明特色和优势所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要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能够广泛参与国家、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的管理。这便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时,必须在人民内部开展广泛、深入商量,通过制定既鼓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确保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协商制度,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达到协以同心、商以成事的目的,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必须全面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搭建更多的协商载体,提供畅通的协商渠道,创设丰富的协商形式,并做好各协商载体、协商渠道、协商形式的衔接配合和功能整合。同时,要不断健全完善加强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的制度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在协商活动中拥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有效提升互动协商、意见表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协商民主展现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从实践逻辑来看,加强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是优化政府公共决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公共决策理论认为,政府决策是一个沿着“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环节发展的过程,“问题”只有为民意思考议论并清晰准确向政府“表达”,才有可能上升为“公共决策问题”。因此,在影响政府决策的各项因素中,民意表达是最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之一。把协商民主引入公共决策领域,构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机制,做到“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是实现公共决策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协商理论作用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深化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开展深度互动协商,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表达,将更多的社情民意反映给党委、政府,为党委、政府决策层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对策建议,协助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从使命逻辑来看,加强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广谋良策。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献计出力,是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关键所在、使命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人民政协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秉持积力所举无不胜、众智所为无不成的担当作为意识,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加强有根有据的深度协商互动、深入思考的意见充分表达,通过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广谋良策,实现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最大限度把人心和共识统一起来,把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持久动力和强大合力。
(作者系市政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