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汹涌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与车辆数量的膨胀使得停车位不足成为普遍难题。比如,工作日,医院、学校等场所的停车场车位紧张,周末,大型商业体停车场一位难求,等等。车子没地方停的现实,让不少市民无奈且头疼:曾以为买了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结果是哪儿能停车就去哪儿。
在部分老旧社区内,停车难题更是困扰居民已久。一些社区原有车位配比较低,车位资源更是供不应求。一些社区的地锁乱象蔓延,堵塞、刮擦现象时有发生。如何缓解社区居民停车难、停车不便等问题?今年以来,市建设部门开展了住宅小区车辆停放管理整治行动,通过开发可用资源空间,探索小区周边错时共享等措施,缓解小区停车压力。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居民舒适感不断提升。不少居民点赞称,如今找车位方便了,停车秩序也好了很多。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相关部门在停车资源的挖掘上,不仅着眼于停车位的增设,更是最大限度利用道路空间、桥下空间等一切边角闲置地块,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了精细化重塑。比如,湖城金湖大桥西侧桥下停车场的成功改造,不仅有效利用了城市边角料,还极大地缓解了周边小区的停车压力。
盘活城市的边角料,远不止车位。据报道,南太湖新区各街道对架空层进行了系统性清理与改造,这些曾几何时被电动自行车无序占据的空间,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居民们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无独有偶,杉野“激”摩欢乐谷过去曾是一片每年需耗费8至10万元进行环境维护的废弃垃圾场。而今,这里不仅环境焕然一新,更使得村里每年都有保底4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实现了从环境包袱到经济引擎的蝶变。在吴兴区东林镇东升村,一处闲置的场地被改建成了邻里助餐点,依托“智慧养老+邻里互助”的创新模式,为村里的空巢老年人送去了许多温暖的餐食。可见,像这样对既有城市空间的挖掘与优化是一片广阔的应用蓝海。
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城市生活,就不难发现,即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城市边角料,也蕴藏着推动城市品质升级、增进民众福祉的巨大潜能,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挖掘、去激活。不妨举一反三,去唤醒那些沉睡于城市肌理中的边角料,让市民的生活品质在智慧与创新的推动下迈上新台阶。
(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