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复现唐风宋韵的古城看实景演出;把整座剧场改造成舞台,让观众坐在演员身边看戏剧,还能决定剧情走向……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已经成为文旅产业最热衷的方式。近日,《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预计今年国内沉浸式体验项目总产值将突破2400亿元。
然而,在“万物皆可沉浸”的热闹中,也有诸多现象令公众摇头。有的景区所谓的“沉浸式”,其实不过是“展板+文字”的变种;有的则过于追求技术包装,看上去“一路火花带闪电”,但最后观众看了个啥,自己也说不清。“体验越来越雷同”“一味追求炫酷效果”“跟风没有新意”,已成为对“沉浸式体验”最常见的吐槽。
沉浸,不是简单地“蘸蘸水”“泡一泡”,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深沉、艺术的精致,都应该通过体验传递出来,产生感官上的冲击,带去精神上的滋养。不独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如何开发文创产品、如何借助科技手段进行表达,文旅产业的发展往往面临相似的问题。一度,一提到制作文创产品,就是做雪糕;一提到文化与科技融合,就是灯光秀,这些都被网友戏称为“如同在全国各地小吃街都能看见轰炸大鱿鱼和烤肠”。以创新取胜也好,走数智化路线也好,头脑中应该有这些概念,但有概念,不等于玩概念。就拿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来说,文化是前提,是根本,技术只是辅助的表达手段,如果“技术已站在山顶,内容还在半山腰”,显然属于本末倒置,再炫酷的技术也只能是噱头,就算能吸引一时的流量,也难以令公众“再回首”。
文化旅游产品之所以令人着迷,差异性是一个重要因素。每一处风景,每一个文物,都包含独特的故事、知识、韵味。在底蕴深处寻找与众不同的文化基因,是塑造吸引力的底气所在。不久前,天津广东会馆推出了一个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能在解谜游戏中学到许多知识,既凸显了文旅产业应深耕之处,也体现了把一些概念付诸实践的方式。
有概念,但不玩概念,文旅产业的发展才会散发出更迷人的气息。
(金之平,载《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