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湖州的底色,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近年来“湖州模式”在践行绿色理念、构建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成果显著。
身为本地绿色金融发展的积极践行者之一,长兴农商银行紧密围绕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标准,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不断完善组织架构体系和制度体系,加大绿色产品创新力度,丰富绿色金融服务内涵,一张张靓丽成绩单持续助力着湖州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138.22亿元,占各项贷款28.27%,比年初新增13.69亿元,增幅10.99%。
绿色动能的持续发酵,正在为南太湖带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以绿为核 “精修内功”搭体系
发展绿色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做精做细这项工作需要首先搭建起科学合理的体系。
长兴农商银行在董事会下设绿色金融委员会,负责拟定该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等重大事项,监督该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基本管理制度的落实,对绿色金融发展效果进行评估,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
同时该行还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作为绿色金融工作的牵头部门,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推进绿色金融相关工作。“我们还特别成立经开区绿色专营支行,单独设置考核措施,重点推进绿色金融相关工作。”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绿色客户经理队伍建设,该行还从支行优秀客户经理中选拔骨干力量组建绿色客户经理队伍,强化绿色金融理论、提升学习掌握能力,夯实绿色金融工作人才储备。
为激发员工学习和创新积极性,该行成立转型金融创新敏捷小组,按照自愿报名、总行选拔、按年调整的方式,录用优秀人才,交流、学习和创新绿色金融业务、绿色信贷全流程、绿色信贷数据统计制度,促进全行“碳中和”银行建设规划,成为绿色金融业务推进的先锋队和探路者。
谋定而后动,笃行而致远。该行通过制定转型金融实施方案明确了转型金融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提升绿色信贷投放质效、深化“碳中和”银行建设、明确转型金融支持方向、开展转型金融试点示范、加强转型金融科技支撑、做优转型金融动态宣传、加快转型金融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为转型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制度依据。
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总体部署,该行在原有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完善转型金融服务体系、加大绿色低碳金融支持,开展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赋能金融“五篇大文章”专项活动,在做深做实绿色金融的道路上展现新作为。
推进碳中和银行建设是绿色金改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长兴农商银行已制订了《长兴农商银行“碳中和”银行建设中长期规划(2022至2055年)》,明确提出了规划基准年、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实现路径和重点任务等,规划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融合完善阶段三大阶段,设立了中长期规划指标体系,明确了“碳中和”银行建设的时间表,制订了各阶段具体目标,在2026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维度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2033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2050年前实现完全的“碳中和”,为实现“30·60”目标贡献自身的力量。
逐绿而行 “化指为拳”创平台
聚焦国家“双碳”战略,近年来长兴农商行把推进碳效改革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
考虑到“工业碳效码”仅针对规上企业,未覆盖大量规下小微企业的弊端,为强化低碳转型的金融驱动,该行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业务条线和科技条线的跨部门协作,通过借鉴“工业碳效码”测算体系,探索开发了针对纺织行业的1.0版本“小微碳效平台”,后续还优化推出覆盖全行业的2.0版本的“小微碳效平台”。
该行加强与相关部门以及第三方的合作,将湖州金融数据引擎、绿色贷款自动分类系统和企业ESG评价系统等接入平台,将原“小微碳效平台”迭代升级至“企业碳效平台”。平台升级后,可高效、全量获取企业能耗、碳排放等数据,优化碳效等级测算模型;增加绿色贷款自动分类功能,实现企业ESG监测,可展示企业ESG评分状况和实现风险预警信息推送,为后续业务的创新推广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紧紧围绕降碳目标设计指标体系,该行通过对小微企业能耗、营收等数据进行梳理整合,测算得到碳排放总量,并进一步结合年营收数据得到单位收入碳排放值,结合行业碳排放强度和当地企业实际排放情况,将碳效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五级碳效等级”。其中一级最优,二级次之,以此类推,直观反映企业碳效水平。截至目前,平台已为3715家小微企业进行碳排放轨迹测算,其中一级至五级碳效等级小微企业数量分别为385户、512户、660户、956户、1202户。
企业ESG表现情况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也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该行依托“企业碳效平台”收集和分析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数据,并将其纳入信贷全流程的管理。
“在企业首次开户准入、授信审批流程中,我们就实现联动碳效平台,由系统自动取得企业ESG等级、评分、同行业平均分以及ESG负面信息,将ESG因素作为重要的风险考量因素之一,同时将企业ESG表现的变化情况作为必要要素纳入企业授信报告和贷后检查报告中,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和风险水平,并及时了解企业在ESG方面的最新动态和潜在风险。”该行负责人说,在此基础上,该行积极探索挂钩ESG表现的信贷产品,推出“ESG联动贷”,该产品贷款利率与企业ESG评分深度结合,并在贷款到期时根据ESG评价等级的变化进行利率的动态调整,从而推动企业加强ESG管理。
借绿赋能 “量身定制”提质效
打造优质金融产品是金融领域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最有力举措。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长兴农商银行紧紧围绕湖州转型金融改革实践,助推全县双碳目标实现。以县域内高碳企业为目标,该行积极梳理客户清单,开展大走访工作,加大碳效金融产品宣传力度。在实地走访调研中,积极引导还未进行低碳转型的企业在技术运用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对正在实施低碳转型的企业及时跟进已上线技术的运用情况、计划上线新技术的落实情况等,并深入了解企业在推动降碳减耗方面的融资需求,通过“纺织转型贷”“ESG联动贷”“小微碳效贷”等转型金融特色产品,为企业在融资成本、授信额度、绿色通道等方面给予信贷优惠和融资便利,提高企业减排降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特别在纺织行业中,该行编制《纺织行业转型金融支持经济活动目录》,梳理形成涉及原材料制造、织造及印染整理、纺织成品织造三大技术环节共68项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及高质量发展的先进技术路径,今年2月经浙江省金融学会批准,正式成为省级团体标准。
面向符合转型目录且有转型意愿的纺织企业,该行创新推出“纺织转型贷”信贷产品,该产品将企业碳效表现纳入全流程管理,在贷前、贷中、贷后环节根据企业碳效等级等信息监测和评估企业转型情况,并通过动态调整利率、贷款规模等抓手激励企业践行低碳转型。
数据显示,截至6月,该行已累计发放“纺织转型贷”17户,金额3.52亿元,用于企业技改减碳,同时,该产品荣获2023年度湖州市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案例。“该产品的推出,拓宽了企业的融资通道,解决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资金难题,降低企业转型成本的同时,助力企业深入进行产品研发及设备改造,以创新推动企业在低碳转型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邵鼎
本版图片由长兴农商银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