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梁 实习生 夏雨
本报讯 扬尘执法监管从严,对红牌项目坚决予以停工;扬尘管控无死角、问题解决全闭环;交通建设工程PM2.5、PM102项指标持续下降……近日,全市交通建设工程“无废工地”暨在建工程扬尘治理现场会召开,大力推进交通建设工程扬尘治理。
据悉,以现场会为契机,交通系统上下打响交通建设工程治气攻坚战,在指标严格管控、制度刚性执行、问题闭环整改3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精准发力。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管部门,特别是各地行业管理部门,全面摸排属地所有在建工程扬尘治理情况,逐个项目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确保整改有标准、解决有时限。
另一方面,我市持续深化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信息共享和报警联动,加快应用场景互联互通,推进联动共治。同时,充分利用无人机高效率、低限制和强感知能力,探索推进工地扬尘低空智能巡查、无人机视频感知与监管平台信息互通,加快构建“主动发现、自动推送、协同处置”的扬尘治理模式,以解决监管时效低、成本高难题。
此外,我市还加快推广先进施工技艺,引导在建交通工程“带绿施工”,加强新能源工程运输车、车载式泥浆压滤设备等装备的推广应用,并加快推进交通建筑工业化迭代升级,全域推广淤泥就地处理、废渣回收利用、污水无害分离等施工技艺,以实现绿色、环保施工,从源头减少项目建设对生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