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会救助托起“稳稳的幸福”

  记者  施妍

  本报讯  “咚、咚、咚……”8月16日一大早,独居老人陈爷爷的家门准时被人敲响,听到敲门声,老人就知道“客人”又来拜访了。

  “客人”不是别人,正是吴兴区助联体的志愿者们。一进门,大伙儿便熟练忙活起来,有人拿着仪器为他检查身体,有人围着他嘘寒问暖唠家常,小小的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在我市的困难家庭中上演。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为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从“单一救助”向“多元帮扶”转变,我市聚焦需求不清、资源分散和服务不精准等关键问题,全域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今年以来,全市共发布服务项目147个,服务覆盖困难群众3万人次。

  “过去的社会救助,以‘有什么给什么’为主,无法精准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了实现‘要什么给什么’,我市对2万多户在册困难家庭开展‘敲门问需’,根据排摸的5万余条需求,建立‘需求+资源’两个数据库,并通过‘政府+救助’的综合救助模式,让救助资源实现从‘单打独斗’向‘一盘棋统筹’转变。”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谭秀芬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已把涉及政府部门、惠民补贴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市场主体的各类救助帮扶项目归集成学无忧、业无忧、居无忧等12个方面,并配套建立《低收入群众救助帮扶服务规范》,使救助靶向更加聚焦,救助路径更加清晰。

  需求找出来后,如何把救助资源精准送达?遍布全市各县、乡、村的1329个助联体阵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长兴,县助联体组织针对失能失智对象开展了“一减一增双提升”项目,今年以来共计引导集中就业357人,

  (下转A02版)  (紧接第1版)

  辅助性就业584人;南太湖新区助联体的“救助私家顾问”公益创投项目通过走访,今年已为137户困难家庭量身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链接需求近百条;德清借助“县级+镇街+村社区”三级组织,把助联体打造成链接困难群众需求端和救助帮扶供给端的枢纽平台,形成分层分类、梯度帮扶的大救助体系。

  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莫建新说,湖州是全省唯一的精准保障标杆区试点市和“浙有众扶”金名片试点市,下一步,我市将以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为基础,从需求侧、供给侧和制度侧进行改革突破,在加大对困难群众物质关注的同时,持续提供暖心服务,努力打造高效、温暖、精准、多元的救助样板,为困难群众兜住“稳稳的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影视产业融合发展 交流会在我市举行
走读南浔:“原味”古镇不难寻
长三角国际人才与产业 融合学术研讨会在湖召开
以书换蔬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 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发布
以赛为媒集结“最强大脑”
德清连续五年为新居民举办专属节日
重点建筑消防隐患排查开展
学深悟透 实干争先 为高质量赶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社会救助托起“稳稳的幸福”
农业减排使出“十八般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