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针对当前金融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等。当前,正值经济下行期,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寒冬”,其中中小银行更是面临着大行下沉、息差收窄、风险攀升等压力困境,寒意更加凛冽。如何破局突围?湖州银行给出的答案是,绝不走“拼规模速度”的同质化竞争模式,走“拾遗补缺式”的差异化发展之路,聚焦资产端、科技端、人才端,以业绩、产品、服务、管理、文化、队伍的可持续,打造穿越逆周期的韧性。
产品服务可持续,以特色取胜
依托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优势,湖州银行早在2015年就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乘着2017年湖州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机遇,成为境内第三家赤道银行、中英首批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银行(全国小银行的唯一代表),引进亚开行全国首笔中小微企业碳减排国际资金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国内首笔非主权国际商业贷款各5000万美元,获得央行10亿元碳减排低成本绿色资金,承担并落地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ESG信贷模型、金融资产碳核算等央行改革试点工作,2022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被央行选为行业模板。全行绿色信贷占全部贷款比重达32.53%,高出全国平均的20%以上。目前,湖州银行已经形成了特色化的绿色金融的制度、产品、政策和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湖州银行营业网点经营区域集中在杭嘉湖,这块区域经济发展较好、小微企业活跃、居民收入高。为此,提出下沉战略、零售转型战略,推动产品、网点、人员进一步向下深耕。在全市铺设的网点中,超50%网点位于城郊或乡镇,在重点行政村创新推行“绿色金融、红色代办”机制,即整合政务、党务、商务、医务、金融、民生等各方资源,建设金融共富驿站,真正做到了“网点到镇、服务到村”。创新推出“供应链贷”“快抵贷”“无还本续贷”等30余款普惠专供产品,其中“供应链贷”依托自建系统发放,形成了“专业经营+标准管理+模块产品+流程服务”特色打法。
经营管理可持续,以数智赋能
数字化转型是“星辰大海”,是银行经营管理实现可持续的力量根源。近几年,湖州银行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通过长期坚持、不断投入,致力于将“星辰大海”引入湖州银行这方“田间地头”。在湖东数据中心被评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全国银行业仅5家)的基础上,湖州银行又成功投产新核心系统项目群,其分布式微服务框架、国产化数据库应用是浙江省银行业核心系统领域的首次突破。
银行数字化转型千行千面。随着金融科技对银行服务模式的进一步重塑,湖州银行立足深耕本土和政银互信的优势,在数字化转型赛道中找到了“本地金融场景建设”这一细分领域,从C端本地生活、B端地区产业、G端政务场景三方面入手,融入、建立并持续拓展场景金融生态圈,将金融服务与场景无缝对接,将本地特色优势转化为数字化发展的胜势。比如,通过“碳惠湖州”“垃圾分类”积分等功能,持续引流获客,从而真正使湖州银行成为湖州人自己的银行。又如,深度融入各级政府建设智慧农村、智慧社区等政务场景,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规范涉农数据共享,建立农村家庭资产负债表,通过构建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给予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额度,已累计提供授信超80亿元。
人才队伍可持续,以文化润心
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力量。湖州银行在党建引领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性打造有温度、讲合规的企业文化,以文化的力量抵御“寒冬”,凝聚加快发展的正能量。
“党的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要将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截至目前,湖州银行拥有党员600多名,超过员工总数三成,全体党员干部不仅是业务的管理者、发展的引领者,更是党建的带动者、实践的先行者。湖州银行党委大力推动党建与公司治理相融合,创新“温暖党建”特色品牌,倾力打造“最有温度的银行”。“温暖党建”先后被评为全国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第四届浙江省基层党建论坛优秀案例、首届浙江省金融行业党建研讨会优秀案例、浙江省国企党建创新案例,获得新华社、《光明日报》《组织人事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
“可以让利,不可让规。”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内控合规始终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湖州银行积极践行“合规从高层做起”,开设“行长讲合规”课堂,落实率先垂范。全面推进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建设,对每项工作定制度、建流程、立规矩,狠抓执行、持续改进,真正实现从人管人转变到制度管人。建立监事会、纪检、审计三位一体的监督体制,让监督触角伸向每个角落,全力推动“合规护行”。持续深化清廉银行建设,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全面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清廉高效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