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熠烨
本报讯 “太好了,36积分就能让我们家儿子顺利就读织里镇漾西学校二年级。”看着手机上显示的入学通知短信,来自安徽的孙女士格外开心,“终于不用再和儿子两地分离了。”
五年前,孙女士成了织里镇创业大军中的一员。这些年,她总是重复着这样的生活:半年在织里工作,半年回安徽老家照顾读小学的儿子。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儿子来织里上学。
孙女士的心愿,也是无数在吴兴就业创业人员的共同心愿。随着地区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之一。民声就是民生,在今年举行的区第五届人代会上,教育助学项目通过票决成为2024年度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为了更好推动该民生实事落地,区人大聚焦新居民随迁子女教育“优政、扩容、提质”三个关键词,充分利用招生政策调研、民生实事监督、代表建议督办等途径,全力推动随迁子女同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充分利用教育系统人大代表的优势作用,先后组织系统内47名代表走进企业、社区和家庭,开展招生政策专题调研,梳理提出创新积分政策、降低入学条件、畅通报名渠道等意见建议。”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颜利方介绍,“同时,建立‘人大推动督导组+相关部门+学校主体’的联动监督模式和学校家庭信息及时反馈机制,着力扫除入学难的政策障碍。”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在吴兴区持有居住证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到了90%以上。
学位供给是破解随迁子女上学难的关键。新学校能否按时交付?学位配比合理与否?老校区设备更新进展如何?……这些都是区人大和各级人大代表关心的问题。
“特别是今年,我们着重围绕在建学校、设备更新两大重点内容,组织三级人大代表开展系列监督活动,先后开展现场视察4次,听取专题汇报4次,并对视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问政,努力推动学位供给适应群众所需。”颜利方说。
针对家长们普遍担心的教育资源均衡化问题,区人大也格外上心,年初便将《关于吴兴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议案》列为本年度区重点代表建议件,并以此为抓手,围绕基础设施配套、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开展专题调研和议案督办工作,有力助推全区农村和乡镇学校教共体建设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