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碧水蓝天织锦绣

  连日来,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荷花盛开,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该村依托历史文化古村落,积极推进“五水共治”,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成功招引多个文旅精品项目,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记者 赵斌 摄

  记者  李则名 

  “天更蓝”“水更清”!问起湖州百姓身边的环境变化,朴实的两句话透着满满的获得感: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COP15认定的全球唯一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一个个“绿色”“生态”的鲜明标签让湖州美名远播,成为超越颜值的立体表达。

  回眸这些绿色发展的高光时刻,正是新时代湖州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面对全方位展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这些年,我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之路。

  “转”上出真功

  不久前,省经信厅、省财政厅公布了2024年度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计划实施名单,湖州24个项目入选。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入选数量已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从调整能源结构到构建低碳工业体系、从数字赋能到“云上借智”,这几年,我市在工业节能减排降碳赛道上“改革不停步”,把绿色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拥抱绿色低碳转型的甜头。

  得益于“工业碳效码”,南浔区南洋电机有限公司此前根据技改方案投资2500余万元安装新型光伏发电系统,自动化升级改造37条生产线。试行一年后,效果立竿见影:去年减少电费支出135万元;人均生产效率提升55%,产品综合制造成本降低14%。

  将碳排放强度纳入指标体系,这是我市以高碳行业企业为重点、精准实施节能诊断服务的具体抓手。自2022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工业碳效码”后,我市积极探索工业领域“能耗双控向碳排放转变”改革路径,满足各类企业多样化绿色化转型需求。

  聚焦低碳转型,近年来,我市在工业领域以系统观念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把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目碳评价、企业碳评价等制度列入地方性法规,让绿色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66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8家,两项数据均位居全国前列。

  “改”上强探索

  行走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常常能遇见本地村民用略带乡土气息的口音跟外国青年讲上几句英语的场景。这种“反差感”源于两年前当地启动的“全球合伙人计划”。

  围绕“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主题向全世界招募青年才俊,“全球合伙人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吸引了12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新余村人加入。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如今“面向世界引人才”,余村蝶变路上的每一步,都折射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带来的新气象。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一路探索一路歌,这股从山村荡漾出来的绿意,如今正在全市连绵铺展。这些年,我市加快打造“青年+乡村”“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游购”和“洋式+中式”乡村旅游模式,依托绿水青山推动青年入乡集聚、农文旅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稳居全省首位。上半年,全市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133个,累计推进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54个。

  “双碳”背景下,我市创新开启“竹林碳汇”改革,上线全国首个县域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实现碳汇“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在乡村率先试点GEP核算,探索“两山合作社”标准化运营,全市域构建“五统一”和“两入股三收益”模式……从“生态美”到“乡村富”,从“绿色颜值”到“金色价值”,在我市,绿水青山正不断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

  “建”上谋长远

  吴兴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创建工作”奖励补助管理办法,辖区的灵粮生态农场、湖州长颈鹿庄园以及廿舍自然种子营地因这项激励政策将获得一笔数额不小的补助资金,从而更好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制度进行奖与惩,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科学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题”。这些年,我市系统性谋划、前瞻性思考、整体性推进,坚持用“绿色制度”呵护生态环境、推进高效能治理,努力推动社会各界从“眼中有生态”逐步升级至“心中有生态”。

  今年4月,《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在北京发布。据介绍,该《条例》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地方立法的又一次创新探索,也是我市用深化改革创新探索推动生态治理由“事”向“制”跃升的具体行动。

  制度不松,换来的是更优生态、更美环境。不久前,2023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考核结果公布,我市获得全省首批“大禹鼎一星金鼎”,至此,我市已连续10年获得“五水共治”大禹鼎。

  通过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公检法环联动机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等“绿色制度”推进高效能治理。这些年,全市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五位一体”制度体系持续完善,先后出台生态文明领域地方性法规11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绿色产品评价通则等12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8·15全国生态日特别聚焦
   第05版:8·15全国生态日特别聚焦
   第06版:8·15全国生态日特别聚焦
   第07版:区县
   第08版:综合
既留烟火气 又添文明味
湖州首个城市航站楼有望近期启用
空中芭蕾
市产业集团获AAA主体信用评级
让随迁子女共享优质教育
“夜享安吉”观星地图发布
明确整改时限 加大排查力度
勤巡察 提气质
碧水蓝天织锦绣
“请进来+走出去”扩大国际朋友圈
遗失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