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州法院启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系列活动

以司法之力守护文化之美

  记者  宏源

  本报讯  由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吴兴区人民法院、吴兴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人文江南·司法守护”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系列活动,近日在吴兴区非遗馆举行,现场通报湖州法院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发布“一点一地一庭”司法保护网工作机制。

  “环境保护法已将文化遗产纳入保护的范围,环境不仅包括天然的自然因素,也包括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城市乡村等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比如太湖溇港、桑基鱼塘等世界文化遗产。因此,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从对传统的保护绿水青山,拓展到守护文化遗产,这是司法理念的深化和转变。”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周文霞介绍。

  “一点一地一庭”司法保护网是打造“人文江南·司法守护”湖州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品牌的抓手和载体,“一点”即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的人民法庭设立文化遗产巡回审判点,组建专门审判队伍,并明确涉文化遗产案件范围,在案件审理中突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的特殊需求,提升审判质效,培育典型案例;“一地”即联合相关部门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司法保护基地,建立“问题联排、隐患联治、风险联控”等工作机制,前移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口。“一庭”即围绕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共享法庭,关注非遗文化传承中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以精准司法服务守护历史文脉。

  “目前围绕菰城文化、古镇文化、瓷源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太湖溇港文化,建立起6个文化遗产保护巡回审判点;联合建立桑基鱼塘、大运河、原始瓷窑遗址、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邱城遗址等7个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地。同时,成立了“法护非遗”“苕溪渔隐”“湖颖传承”“寻脉运河”“贡茶飘香”“畲乡文化”“溇港文化”7个特设共享法庭。”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庭庭长许婷婷介绍。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力度,我市充分发挥专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聘请紫砂陶瓷、刺绣、湖剧、剪纸等方面的13名专家担任湖州法院第一批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专家。

  湖州中院还联合公安局、住建、文广旅、检察等部门联合发出《湖州文化遗产保护共建共治共享倡议书》,在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协同共治、多元参与、数字引领等五个方面统一共识、凝聚合力。

  早在今年4月,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的实施意见》,将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和蚕桑丝织技艺、安吉白茶、湖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司法保护的范围,提出深化专业建设、加强前端预防、持续巡回审判、加强协同共治等十项司法举措。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8·15全国生态日特别聚焦
   第05版:8·15全国生态日特别聚焦
   第06版:8·15全国生态日特别聚焦
   第07版:区县
   第08版:综合
以司法之力守护文化之美
市首起涉嫌提供虚假 证明文件罪案件立案
我市打造“无人机+”警务样板
柴油车尾气检测和 扬尘治理活动开展
筑牢水域 安全防线
吴兴连续十二年 开展送清凉活动
平安知识润童心
“检察护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