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野“掘金”的农二代

——记德清新安镇星晴家庭农场董事长沈煜潮

  记者  陆志松

  时届处暑,高温天气渐渐淡出,绿油油的水稻秧苗趁这个当口,正在拼命似地吸收营养、拔节孕穗。为了确保今年再获丰收,这些天来,德清新安镇星晴家庭农场董事长沈煜潮每天起得早,操纵着那架无人机,在田里施肥、打药。

  “2018年至2020年,我们农场连续三年获得全市水稻亩产第一名,其中,2020年达到每亩997公斤,打破了全市水稻亩产最高纪录,至今仍然保持着。”说起这一荣誉,沈煜潮一脸认真:我的目标是在几年内,再次打破这个纪录。

  沈煜潮出生于1981年,学生时期,父亲沈炳水就是村里的种粮大户,那时家里承包了300多亩田种水稻。眼看周边不少人搞特种水产养殖,效益很好,但沈炳水不为所动,一直坚持种粮食。

  受到父亲的影响,2008年毕业后,沈煜潮回家接过父亲水稻种植的“接力棒”,在这片田野上辛勤地耕耘。

  由于年轻有知识,头脑又活络,沈煜潮对父亲那套种田方式进行了优化,大规模提高机械化程度,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先后引进旋耕机、插秧机、碾米机等50多台套,经营规模也从原来的300多亩,扩大到1080亩,种粮效益逐年提高。

  在星晴家庭农场,一台植保无人机在众多的农机中特别显眼,这也是最近沈煜潮最心爱的伙伴。“现在农场有这么多农机,我全部会操作,但最喜欢还是这台无人机。”沈煜潮告诉记者,他在6年前就通过了植保无人机考证,但在去年才真正拥有了它。他家1000多亩土地,水稻、麦子、油菜等轮着种两季,播种、施肥、打药要十五六次,现在有了这个好帮手,不仅省了工本、还节约了时间,空余时间还能帮周边农民施肥、打药。

  自己富了,沈煜潮不忘帮扶困难群众。2022年以来,他用成本价将大米提供给困难群众,还免费运送到家,三年送粮50多吨。

  为了提高大米品质,2018年,沈煜潮开始探索生态品牌化道路,创新实施了“稻鸭共生”种养模式,每年放养两千只鸭子,“聘请”它们在150亩水稻田里当捉虫师,大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生产的“素凡悠香”牌鸭稻米还获得“浙江好稻米金奖”。

  尝到“生态农业”带来的红利后,在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近十年来,沈煜潮还与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稻、麦、油菜等15个实验示范项目。如今,沈煜潮还开展了藏红花试种,目前长势不错。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前段时间,沈煜潮在田里劳作,身上的衣服一天要湿好几回,种粮人辛苦得自然不必言说,但他却是越干越喜欢。“我对种粮很有情怀,现在有了一些成就,更放不下了。”沈煜潮感慨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8·15全国生态日特别聚焦
   第05版:8·15全国生态日特别聚焦
   第06版:8·15全国生态日特别聚焦
   第07版:区县
   第08版:综合
产业园区有了共享职工之家
迁建工程提前竣工
扔垃圾也能有收益
“安薪驿站”专解新业态群体烦心事
安置小区喜结顶
多举措治工地扬尘
一杯凉茶沁人心
“一米视角”看治理
城市公园生态美
田野“掘金”的农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