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湖州遇见“最江南”

  湖城三里桥社区的孩子们近日在王一品斋笔庄了解湖笔文化,观摩湖笔制作技艺。 记者 施莉娜 摄

  记者  李则名

  笔墨江南写意金秋,太湖南岸高朋满座。今天,在湖州遇见“最江南”——第十二届湖笔文化节在湖州开幕。吴昌硕艺术传承巡回展、第四届“赵孟頫杯”全国书画邀请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书画大咖走进“东亚文化之都”等一批具有湖州味、文化味、群众味的精彩活动陆续开启。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湖州自2001年举办首届湖笔文化节以来,以笔为媒、以节会友,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源源不断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本届湖笔文化节开幕,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浙江一周年,活动的意义显得更加非同一般。

  据介绍,本届湖笔文化节将通过一场开幕式、五项重点活动和N项系列活动,多角度呈现湖州“最江南”的生态颜值、文化底蕴、生活美学、文化窗口,全方位展现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独特文化魅力和现代城市精神风貌,持续擦亮“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

  一支湖笔释放文化新力

  “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从古至今,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常常会折叠在“江南”两个字中,而这份对“江南”的情愫,总绕不开一支湖笔。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文房四宝”。湖笔因发源于南浔区善琏镇而得名,制作工序达120多道,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的赞誉。

  行走在湖州街头,一间间颇具古韵的笔庄总会和路人不期而遇。位于吴兴区爱山街道的王一品斋笔庄创立于1741年,店内湖笔的式样达500余种。笔庄负责人许剑锋介绍,这些年,老字号湖笔都在尝试推陈出新,通过品牌联名和跨界合作,逐步走入年轻人的视野,还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市经信局提供的一份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湖笔在全国毛笔市场占有率约30%,其中在高档毛笔市场占有率约60%。数字的背后,是一套规划引领和制度保障并重的政策组合拳。

  近年来,湖州在“湖笔+数字”“湖笔+文旅”“湖笔+文创”等融合发展上全面发力,颁布实施《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迭代升级《湖笔产业高质量传承发展若干意见》,高标准打造湖笔特色小镇、湖笔工坊等公共服务平台,还制定出台湖笔地方标准,优化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湖笔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机遇。

  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善琏湖笔厂的笔工王晓华对这些年的变化感触良多:“在政策的激励下,湖笔厂力行传、帮、带,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以师徒结对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人,还开设了多门研学课程,并把制笔工艺搬进了当地中小学生的课堂。”

  截至目前,善琏镇湖笔市场主体已超过400家,围绕乡创、艺创、数创、研创、文创五大主题,以湖笔为牵引打造艺术家社区,目前湖笔从业人员近3000人,年制笔1400万支,年销售额近8亿元,成为当地独有的特色产业。为鼓励融合创新,拓宽湖笔的应用场景,湖州市级部门还联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湖州研究院等,成立产业共富中心,通过委托培养、专题培训等方式,支持湖笔行业技术创新与合作交流,提振产业发展信心。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民俗节庆晒出文化家底

  节庆需要仪式感来守护。每年农历九月十六,善琏镇都会举办关于纪念笔祖蒙恬的民俗活动,俗称“蒙恬会”。按照当地习俗,参与祭祀的百余名笔工统一着装,敲锣鸣鼓在镇上绕行数十里,深受游客欢迎。

  在湖州,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根据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全年有各类民俗节庆74项。

  从含山清明轧蚕花、郎村畲族三月三,再到长兴岕里闹婚庆、德清蚕乡逛庙会、溇港端午赛龙舟……五花八门的民俗节庆活动中,既有乡村农耕劳作、邻里故事的直观展现,也有干群团结、红色传承的具体讲述,涵盖人、乡村、时代等多重文化内涵。

  去年,在举世瞩目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来自长兴县百叶龙艺术团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节目精彩亮相暖场环节。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百叶龙在湖州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几年更是凭借着演出形式、舞蹈动作、服装设计、道具制作等方面的大胆创新,艺术团每年都受邀在国际舞台表演。

  为了让更多民俗“活起来、火起来”,去年初,市委宣传部联合相关部门携手启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民俗里的湖州”文化品牌打造。此后,一系列突出“四季全量、镇街全域、全民参与”的特色民俗展演活动全域开花,近两年来百余场民俗节庆活动受到群众追捧。

  在德清县乾元镇,元宵节期间举办的浙北乾龙灯会这两年逐渐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欢乐派对”。当静谧闲适的老街与铿锵热闹的踩街巡游相互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让许多人拍手叫绝。

  推动传统文化繁荣创新过程中,湖州坚持把“民俗里的湖州”作为展现城市魅力的新窗口,细细琢磨留客之道,整合资源积累口碑,并抓住民俗节庆的“溢价”特质,把一场场美美与共的民俗文化盛宴送到群众面前。

  为在‌广袤的山川田园间传播“文化种子”,湖州创新开展“艺术乡建”赋能行动,发布浙江首个艺术乡建特色村地市级标准,招引知名艺术家团队、文艺创客、文化特派员等力量入驻乡村,培育农村文艺骨干近百人,构建起跨领域、多维度的文艺服务发展新模式。

  千年古城绽放文化之光

  带着毫不掩饰的自豪,每当向外来游客介绍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的文化底蕴时,本地年轻导游总会讲述这里曾出土了最早家蚕丝织品的考古故事,以此点出湖州在文化层面上的兼容并蓄。

  湖州文化兴盛,是一座有着5000年文明史、近2300年建置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史前文明到古代辉煌,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山水清远的自然禀赋和绵延千年的人文底蕴构筑出特有的生态文化价值,赋予湖州“丝之源”“笔之源”“茶之源”“瓷之源”的美丽头衔。

  湖州也是名冠江南的人文胜地,历代文化名人灿若星河。沈约、孟郊、张先、赵孟頫、吴昌硕等湖州籍人才辈出,王羲之、颜真卿、张志和、苏轼等名家在这里驻足挥毫,成就了“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美誉。

  这些年,“人文新湖州”建设如火如荼,湖州持续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与之相伴的是全市文化业态布局加快重塑、城市文化风貌逐步更新、文艺精品力作持续突破、“宋韵湖州”品牌不断打响,文化的软实力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央视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到访湖州后曾说:在千姿百态的江南名城中,湖州不大不小、不骄不躁,却能让700年前的诗人许下“人生只合住湖州”的一生之愿,也能在100多年前的中外商业交融中纵横捭阖。

  深挖精致从容的江南韵味,湖州坚持在文化上下功夫。如今全市65家城市书房、46家文旅驿站、103家乡村博物馆、647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遍及城乡,成为市民享受惬意生活的文化空间;精心培育打造的太湖溇港、龙之梦、云上草原、裸心堡、长颈鹿庄园等网红景点,在社交平台“圈粉”无数,成为游客竞相前往的“诗和远方”。

  为了全方位讲好湖州文化故事,这几年湖州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日本岛田市、韩国灵岩郡等42个友城的频频互动,在国际舞台的镁光灯下展现文化实力。今年,湖州成功当选中国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

  湖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基地、江南文化体验中心、国际乡村度假中心、东亚文化交流江南窗口过程中,湖州正启动新一轮谋划,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用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时事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副刊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公益
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启动
“湖州人文风光”闪耀运博会
德清海内外游子活动周举行
今明两天或有较明显降雨
在湖州遇见“最江南”
助农抢收
“带病”场地拖而未治
通信电杆有了“身份证”
市政协党组召开扩大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