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 莹
“现在我们养殖场规模有200亩,主要养甲鱼和乌龟。”这些日子,德清钟管镇沈家墩村一家龟鳖养殖场里,负责人姚志刚不停打包,将一只只观赏龟发往全国各地,该养殖场前8个月销售额超800万元。
这个养殖场的故事要从20多年前沈家墩村的“股票田”说起。1999年10月25日,该村召开了一次招标大会,计划将从160户农民家流转过来的210亩成片土地,由村委会统一出租给种养大户。姚志刚等7位种养大户拿下土地开展规模化经营,村民们拿到了租金,双方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这就是沈家墩村在全国首创“定权不定田,定量不定位”土地的流转模式。村里部分土地统一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出租用于农业生产,农民从土地上解绑得以从事二、三产,村集体与农民的“钱袋”一起鼓了起来。
“将土地像企业一样经营,村民做股东,年底得到分红。村集体通过统一流转,将边角地利用起来,让土地收益最大化,实现增收致富。”沈家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房春华说,目前村里农田总量较1999年翻了一番,大多由种粮大户种上了水稻、小麦,还有稻虾轮作,一派新“丰”景。
一块“股票田”,拉开了德清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2013年5月,德清在全省率先完成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2015年2月,成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德清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让“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
沈家墩村“股票田”模式,也让湖州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了成功经验。多年来,我市依法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通过鼓励农户加快土地流转、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组织保障等,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截至去年底,共流转土地109.9万亩,土地流转率达74.6%,居全省前列。
以土地流转为基础,农村发展空间更大。我市通过统一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产业“双招双引”扩面提质。去年全市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18个,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开展乡村经营的行政村占比超50%。
“随着土地的流转,我市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也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转向二、三产业,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55元,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1.57,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亲历者说
德清县钟管镇沈家墩村原党支部书记梅新章:“股票田”在当时是一种探索,如今已成为村民司空见惯的发展模式。正是这种敢想敢干、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让沈家墩发展一步快、步步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生态村、景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