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杰
上月底,庆渔堂牵头制定的国际数字渔业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证通过,这也是全球首个数字渔业标准。8年来,我和团队扎进鱼塘,用物联网养鱼,改变传统水产养殖模式,看来这条路没有错。
养鱼前,我是专门研究物联网的,曾担任江苏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总体组组长等,并代表中国牵头制定了全球首部物联网架构国际标准。
2016年,我带着物联网技术和小伙伴们回到湖州,在菱湖创办了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名博士为啥辞去高薪岗位,回乡养起了鱼?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我的理由很简单纯粹:我是土生土长的菱湖人,从小在鱼塘边长大,亲朋好友都是从事养殖行业,他们的艰辛刻在我的记忆里。我希望用科技变革传承千年的渔业养殖,实现养鱼的智能、生态、高效发展。
物联网与产业融合,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当我们在鱼塘边,给养殖户介绍刚研发的鱼塘传感器系统时,他们几乎清一色地摇头回绝了。我很清楚,养殖户不了解物联网,不信新技术比得过老经验,一个鱼塘维系着一家人生计,他们不敢轻易尝试。
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我和团队一户一户地跑,给养殖户免费安装试用鱼塘传感器。一户、十户、百户……他们的理念开始改变。多年数据统计显示,传感器等载体搭建的物联网数字技术,让巡塘强度降低80%,浮头(缺氧)死亡率由过去的百分之五降到万分之一。
传统鱼塘养鱼占用土地面积大、投入精力多的弊端日渐显现,我又琢磨如何以更高效的工业化模式养鱼。2018年开始,团队开始摸索“上岸养鱼”的路子,试过跑道形的、集装箱的,最终发现圆桶的效率最高,水流循环力最强,也利于后续利用。目前,圆桶养鱼在湖州各地投入运营,桶内养鱼综合效益是塘养的10倍左右。
这些年,我们试着架起桥梁,与叮咚、盒马等新零售平台取得合作。还以物联网为底层构建平台和服务,连接养鱼主体、供应链主体,将渔业从养殖到销售全链条连接起来,降低养鱼风险和供应链成本,最终让消费者品尝到品质更好的鱼。
(记者 陆晓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