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思思 通讯员 徐晟昱
本报讯 “小伙子,骑电瓶车要戴好安全头盔,小心驾驶。”日前,在德清县康乾街道舞阳街与虎山路交叉口,62岁的秋北“阿姐”陆应仙拦住了一辆正在行驶的电动自行车,督促车主及时戴上安全帽。
去年,康乾街道秋北村发挥群众力量,成立了秋北“阿姐”工作室。阿姐们的平均年龄在52岁,目前工作室共有成员30余人。她们活跃在交通劝导、社区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的各个角落,为辖区居民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
在康乾街道,像秋北“阿姐”这样的志愿服务队伍共有11支,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项目让辖区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向有组织、有规模、专业化方向转变,实现志愿服务精准触达。
“绿动暖芽”科普小讲堂、“爱心管家”访视服务、“e分类”绿色护卫……各式志愿服务项目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和阵地支撑。康乾街道充分统筹周边人员力量,不断延伸志愿服务触角,健全志愿服务网络。
近日,在浙工大附属秋山幼儿园,浙工大环境学院研究生刘垚杏拿出手绘的彩色卡片后问道:“除了卖到废品回收站,图片中的这个月饼盒还能变成什么呀?”话音一落,小朋友们纷纷抢答:“可以做零食罐”“可以做花盆”……这是浙工大环境学院绿协承接的志愿服务项目“绿动暖芽”科普小讲堂。
“浙工大的志愿者都很认真,每次备课都来和我们商量,有时候他们还会来听课,学习上课的技巧,钻研怎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小朋友。”园长郑婷对科普小讲堂赞不绝口。
在这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中,还有一群“洋面孔”。2022年,康乾街道联合浙工大国际学院成立“洋哥”志愿服务队,推出“洋哥”来了系列项目,常态化招募留学生开展“春泥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如今,这支志愿服务队已吸纳了150余名成员,在进行志愿服务之余,这些“洋哥”们跟着当地人走村入户,体验德清生活,也成为在海外传播中国故事的新名片。
眼下,行走在康乾街道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个个身穿“红马甲”的活跃身影。康乾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时时更新志愿项目清单,实现人人做、处处做、时时做,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