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璐
在繁星璀璨的春秋战国历史时空中,越国,犹如一颗耀眼的恒星,斗转星移,那惊人的光亮永久留存于时间的长河里。
12月7日,我们从安吉县城往北,驱车约10公里,来到了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沿着主路向前,路边的草木青黄但未凋敝,在这个初冬,显示出另一种顽强的生机。
不远处,一座新建的吊桥,横跨在隍壕之上,吊桥的那一头,是已经进入收尾阶段的八亩墩保护展示工程——不久的将来,它或许会成为我们探“越”的时空隧道。
八亩墩超级越国大墓的发掘,是继良渚古城之后,近20年来浙北西苕溪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一座古城,一座大墓,越国早期的神秘过往和辉煌历史正被一点点勾勒清晰,也奏响了浙江古越文明的先声……
1.一锄头的惊人发现
安吉古城遗址,是迄今已知太湖南岸及浙江地区同时期保存最好的越国城址。
遗址之下,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岁月记忆,每一件文物都述说着历史故事。
时光荏苒,古城的辉煌一度湮灭在时光中。曾经繁华的郡城,荒草萋萋,唯有地面上遗留的城墙痕迹,依稀还能分辨出古城昔日的轮廓。
根据考古人员对地下文化层堆积和遗留物的判断,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两晋,时间跨度八百年。作为越国早期的都邑,安吉古城堪称浙江越文化的文明摇篮。
在这里,考古人员先后出土了近2万件春秋战国至两晋时期的珍宝文物,安吉博物馆有八成藏品都出自这里。2012年,安吉古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升级为国家级考古课题并立项。
随着古城考古的推进,2013年,古城遗址范围的龙山越国贵族墓群正式与安吉古城遗址合并,成为了浙江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107号墓,俗称八亩墩,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心的一座超级大墓。
它的出现,打开了古城沉睡千年的“秘密”。
“八亩墩是当地人根据墩的大小叫的,它边上还有一个更神秘的九亩墩,面积更大。”回忆起八亩墩的意外发现,安吉县博物馆原馆长程亦胜依然难掩兴奋。
1989年,为了参加浙江省考古学会年会“江南石室土墩遗存专题研讨”活动,程亦胜与当时的馆长匡得鳌一起,对古城周边的石室土墩遗存进行了一次田野考古调查。
他解释,土墩墓作为越文化最具特色的遗存之一,是越国的丧葬习俗,即不挖墓坑,平地推土坟,上面封土。
“那年春节刚过,我们几个人带着干粮从古城背后的白石山一直到九龙山,沿着山脊线一路做调查,一共发现了19座石室土墩。”程亦胜清晰记得,大概下午4点多途经安城镇石角村的温州厂附近时,他们发现机耕路以南不远处有一座大土墩,正好有农民在那里挖泥,露出来的黄土剖面让他们眼前一亮。
出于职业的敏感,他们顾不得太阳即将下山,立马借来了农民手中的锄头,一锄一锄地对剖面进行了简单的刨刮,发现夯土层中夹杂着部分印纹硬陶残片。
老馆长匡得鳌凭经验推测,这座大墩,可能就是一座古墓葬。
第二天,程亦胜留下来继续实地调查。除了前一天的大土墩,他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大土墩——九亩墩,与八亩墩遥遥相对,周边还有几十个小土墩。程亦胜一口气爬到山顶,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土墩,相当震憾。
正是这次田野考古的意外发现,引起了省市各级文物部门的重点关注。
一直从事安吉古城考古研究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正标,第一次爬到山顶上时,也被震撼到了:这个人工夯筑的高大土堆就像一个斗扣在地上,呈长方形,考古学上叫“覆斗”,它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3500平方米,相对高度在20米上下,周边还有规整的陪葬墓、隍壕……
“在2000多年前,能够调动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营建,墓主人的身份可想而知的尊贵。”田正标说。
但是,和许多古墓的命运一样,2011年和2014年,八亩墩相继遭遇两次被盗。但庆幸的是,盗墓贼都没有挖到最关键的位置。
考虑到古墓葬随时还会面临再次被破坏的可能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八亩墩抢救性发掘。
“八亩墩作为古城外围已知等级最高的墓葬,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或许这个墓葬的发掘能成为打开古城密钥的突破口。”田正标担任考古队领队,负责八亩墩抢救性发掘,“为了保护好文物,光是完善发掘方案,我们就用了整整一年多时间。”
2016年3月3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八亩墩抢救性发掘列入“十三五”期间重点项目,还组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等专家赶赴安吉,对发掘前期准备工作、发掘方案的制定召开咨询会,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2.八亩墩的猜想
对于越国,勾践卧薪尝胆,和西施迷惑吴王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除此之外,人们对它早期历史所知寥寥,典籍里更是鲜有记载。
八亩墩的主人到底是谁?
带着大家最关切的疑问,2016年11月,八亩墩抢救性考古发掘正式开始。
通过无人机俯瞰,可以清晰看到全貌:整个墓园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80米,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彰显着贵族墓乃至王陵的阔大气势。
田正标说,这是春秋晚期典型的越国大墓,有三重结构,包括山顶部的中心主墓,外围有两圈围绕着主墓的31座陪葬墓,最外围是隍壕。
整个考古发掘工作持续时间长,工作难度大。
光是中心主墓出土的文物就数以千计,有印纹陶、原始瓷、玉石器等。特别是极为精美的绿松石,在越墓中,往往被赋予了诸多的文化与社会意义,更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技术观、美学观与生命观。
位于墓园中心的主墓,平面呈现甲字形,椁室中部为长条形的独木棺。墓道边壁、底部及上部填土中发现了木柱、竹篱笆和横撑木,体现了江南大型土墩墓熟土堆坑的关键技术要素。还有墓道与箱式木椁之间有草包泥垒成的封门墙,这在全国也是首次发现。
独木棺出土时,在墓主人头部的位置,由绿松石管、珠和玛瑙珠穿缀成发髻样,玉笄仍插于髻中,装饰于胸腹部的绿松石管、珠更是难以计数,一些绿松石珠仅半粒芝麻大小,且粒粒都有穿孔,无比精美,其工艺之高超,令人震憾。发掘时,田正标花了半个月时间,硬是用牙签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剥剔出来。
宏伟的墓葬形制,以及细节处的精妙设计,似乎都在彰显着墓主人的身份无比尊贵。
“不过因为没有发现棺椁和尸骸,也没有一件器物上有文字信息,所以没有发现器物坑之前,我们心里一直是很失落的。”田正标回忆道。原来,高等级的越墓外围专门会有放置器物的地方,这几乎是一种定制,当然找到并不容易。
就在考古人员即将清理到主墓墓底的时候,一些印纹陶的碎片赫然出现。大家既兴奋又紧张,田正标决定顺着主墓北侧方向继续寻找!终于,期待已久的器物坑出现了:它呈一个斜坡向,一头高一头低,印纹陶碎片就是从低的这一端,最先暴露出来的。
这个器物坑非常惊人,长达23米,宽1.3米,深1米,像一条蛟龙盘踞在半山腰。陪葬遗物中有陶鼎、印纹硬陶罐、原始瓷盅式碗……数量达180多件,是目前已知越文化考古之最,可谓越国墓葬陪葬器物第一坑。
“主墓本身的营建就很考究,又有了这个器物坑的发现,可以说是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原来的判断,因为越国高等级的墓葬都会延续这样的制度。”田正标说,主墓器物坑内整齐布列大量印纹陶和原始瓷器,再现了越国独特葬仪和盛大的宴享场景。
比如,里面有成排的坛和罐,二个或三个一排,铺满了整个坑底,上面还带了一个个盖子。考古人员在后期清理的时候发现,这些器物应该是储存东西用的,可能是谷物或者其它吃的,相当于墓主人生前的仓库,里面还找到了一些牛骨和海贝壳的残存。此外,还发现多组原始瓷饮食器、鼎和三足盘等一批炊器,摆放非常规整,相当于墓主人的厨房。
这多少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状态,也十分契合中国人传统的“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讲究侍奉墓主人如同其在世时。可见,人们对墓葬的选址、规模、结构以及陪葬品的选择,都反映了这个墓主人在世时的身份、地位和财富。
2019年10月,来自北京、陕西、上海、江苏等地的20多位全国著名考古学家齐聚古城,公布了八亩墩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这是一座约2500年前的春秋晚期越国贵族大墓,是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
虽然“墓主人是谁?”依然成谜,但是专家们还是有了最接近真相的一致推论,这是越国早期的一位国君或国君夫人,甚至有人进一步猜想,大墓主人或许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的爷爷——越侯夫镡。
“它的发掘填补了研究越国最高等级墓园制度的空白,让我们对春秋晚期,距今2500年之前越国最顶级的墓葬和墓园制度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最外围的隍壕设置和规模,是符合当时王侯级规制的。”田正标说,八亩墩的发掘成果,对研究古越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发现,跨越时空,让古越文明再次鲜活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26年前,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当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事隔多年,八亩墩入围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一生能亲手挖掘两座王陵,田正标说自己是何其幸运。
“明年我就退休了,会有新的同事过来接续,但我还会留在这里,继续做考古资料整理研究、考古报告的撰写……”对于两鬓斑白的田正标来说,也许这辈子都停不下来。
3.“活”在绿水青山间
最近,“青绿在兹——越地两周时期绿松石文化展”正在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展出,展品中,不仅有八亩墩大墓出土的千余颗绿松石实验室考古成果,还有东阳、绍兴等地出土的绿松石及相关玉石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考古爱好者前来一睹为快。
“这是我们今年策划的第二场专题展览了。要让更多市民走进古城遗址,领略古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安吉县古城遗址保护中心的负责人柯安顺说,安吉古城和八亩墩,不仅是单纯的考古发掘项目,还是一项文物重点保护和展示利用示范工程。
2019年10月,历时3年的八亩墩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安吉古城遗址保护中心随之宣告成立。
一朝“越”千年。2021年12月,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如今,占地近三千亩的古城大遗址公园日新月异,考古现场展示区、考古保护中心、遗址博物馆、生态自然体验区、研学营地等多个功能区点缀其间,与山水相映。
计划到明年上半年,历时二年建设的八亩墩保护展示工程将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站在隍壕外远远望去,已经植草复绿的八亩墩就像是一座土筑“金字塔”,尽显2500年历史的苍茫之感,也展现着未来文旅发展的美好图景。
“它的中心主墓、外围陪葬墓、器物坑等大部分都按照原状复土回填,包括中心主墓没有挖掘的部分,也都原状保留下来,墓口向下的一个人工夯筑的土台,也都保留了原来营建的状态。”负责八亩墩保护展示工程的陕西文保技术负责人李俊岭介绍,整个工程以原始封土形象为基础进行设计,让人们在参观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既保护好大遗址,又通过展示让大众来感知和体验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
2022年,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与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慈溪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泉大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同成为了浙江省仅有的4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浙北地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零”的突破。
遗址公园就像是一座长在田野里的“考古大学堂”,从昔日冷清的乡村成为了公众的热门打卡地。
在这里,历史触手可及。田野上就有标准的考古探方和田桑汉灶,探方内还预先埋藏了复制的文物、建筑遗存等,让游客们真实体验“考古人的一天”;还有考古专家的讲学,器物绘图、文物修复、泥条盘筑制陶等专业的考古方法教学,让大家沉浸式感受考古文明。2022年,安吉古城遗址公园的“考古大学堂”荣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显然,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探索之路。
“我们前期就引入绿城旗下的浙江绿郡恒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参与保护开发利用,至今,社会力量投入建设资金已达6亿元。同时引入先进管理人才、市场经验和竞争机制,为遗址保护传承利用注入新鲜活力。”柯安顺说,这两年来,通过“绿郡”的市场化运作和经营,他们先后推出一系列考古主题旅游产品,成功打造文博旅游新IP,让古城火出圈。
自2021年开园以来,古城遗址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其中研学团队20万人次。在遗址公园的带动下,现在宋茗茶博园、茗静园、盛家大院等一批文旅项目相继落户古城村,直接带动周边8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3年古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490万元。
对于历史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才是最好的传承与保护。
“古城的考古资源变成了文化资源。以接地气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高蒙河说,安吉古城遗址首创“政府主导+专家坐堂+社会投资”新模式,实现了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遗址名片
安吉古城遗址、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坐落于安吉县农科区古城村,上世纪70年代考古调查中被发现。中心城址约33万平方米。2006年安吉古城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安吉古城遗址范围的龙山越国贵族墓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与安吉古城合并。
我和遗址的故事
回到村里修文物
姚洪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吉工作站工作人员)
我是土生土长古城村人,2020年6月,安吉古城遗址保护开发利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吉工作站成立并面向当地招聘,我就在那时候回村报考,成了工作站最年轻的一员。
一切从零开始,不管是野外考古工地现场的发掘、绘图,还是室内的资料整理、文物修复,我跟着专家、老师悉心学习,钻研每一项技能。
记得我第一次从事文物修复,就是八亩墩主墓陪葬坑出土的一件硬陶罐。放在我面前的是碎成了上百片的陶片,我们不仅要找到每一片陶片原始的位置,还要掌握文物的弧度,再粘接。这些陶片仅有二到四毫米,稍有不慎,胶水就会影响文物表面的整洁度。文物体型比较大的话,上下斜直度也不一样,口圆、腹大、底小,底部较好修复,到口沿处就会出现接茬不符,对接不起来等情况,修复得不好就会有很大的缝隙。
直到眼前的碎片一块块拼接成型,从未知到有形,眼前一亮的那一瞬,一切的辛苦都变得值得。
在古城遗址博物馆里,有一个大井圈,这是古城遗址出土的汉代陶井圈,直径有一米多,相当大,我和两个工作站的同事花了整整三天才完成了修复。
每当有朋友慕名而来参观,我就会告诉他们,哪件文物是经我之手修复的,他们总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这一刻,也是我最自豪的时候。
青春在古城绽放
张银(安吉茗静园乡村酒店主理人)
2020年,我从国外学习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古城村,返乡创业。
这份坚定来自于安吉古城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加上我们村有丰富的白茶资源,我觉得家乡发展的机会来了。在父亲的帮助下,我选择了经营一家乡村特色度假酒店,主打茶旅和文旅融合特色。
我曾无数次地来到古城遗址博物馆,就是想更多地了解古城遗址背后的故事。
还记得我曾经看到过一件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出土的龙形玉佩,那独特的造型和图案,让我印象深刻。
随着古城旅游的兴起,对文创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当我开始考虑开发一款特色文创产品时,那块龙形玉佩再一次浮现在我脑海中。我利用安吉白茶青叶制作成红茶,再精心制作模具,将龙形玉佩的图案复刻压制上去,经过反复试验,最终这款“茗静龙饼”制作成功。
粗朴可爱,美感独特,龙饼一经推出就深受游客的喜爱。今年上半年,我们这款茶饼正式量产了,我还利用茶艺表演等形式外出推广,在介绍茶饼工艺特色的同时,也推广了古城遗址的文化。
这让我更有了信心,接下来我要不断激发文化创意,将我们考古发掘的许多文物图案、样式,融入到我们的文创产品中,真正让古城文化可触摸、可感受。(记者 张璐 整理)
记者手记
用考古点亮古城
八亩墩考古发现,跨越时空,让古越文明鲜活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记得,八亩墩保护展示工程开始之前,我曾有幸走进过墓道中得以一探究竟——既震撼于2500年前古人就能有如此匠心的建筑技艺,也感慨于每一个考古人的执着与坚持。
在古城遗址公园内,伸手就能触摸到流传千年而依然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我们欣喜地看到,八亩墩越国大墓考古发掘的一系列成果,在当地政府和部门的创新实践推动中,已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展示,不失为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
湖州,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希望更多的考古成果和价值,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千家万户,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变成湖州城市发展的强大力量。
题字:徐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