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柱
长兴县李家巷镇计家浜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二楼上,一处门楣上悬挂着“周锡和书画艺术馆”的匾额。室内,宽敞明亮的约八十平方米的开间,排布整齐的玻璃展柜陈展着数十幅精致的书画作品。村办书画艺术馆,以供村民和远近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交流和学习,目前在省内外尚属鲜见。
该书画艺术馆的发起人、作品无偿提供者,正是该村年届八旬的老共产党员、浙北知名农民书画家周锡和先生。
周先生生活的计家浜村,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年周先生看到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倾听到乡民物质生活改善后渴求文化生活的呼声,便把目光投向这片土地。而美丽乡村计家浜,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开展有效探索实践,农民书画家周锡和,正是该村有艺术造诣的乡贤,由此“周锡和书画艺术馆”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支持下,于2020年11月6日顺利开馆。
为了解该艺术馆开馆以来的展览情况,进一步了解农民书画家周锡和其人其事,在该艺术馆开馆四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周先生。
“家乡为我建了艺术馆,使我的书画作品得以在艺术馆展出,让乡亲们多一个散心与聚会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艺术魅力,我觉得很美好!”周锡和先生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周锡和先生1944年出生无锡,中学阶段受良师影响,对传统书画产生浓厚兴趣,并日常练习。196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附中美术班。求学期间,曾师从国画老师陈冰心先生、书法老师张宜生先生和全国著名篆刻家罗叔子先生,在书画和篆刻方面均得到名师指导。上世纪六十年代,周锡和作为知青插队并成家立业于计家浜村。期间曾从事过务农、油漆、教书等职业,也曾当过乡镇服装厂厂长、乡镇企业办公室主任,说得一口流利的长兴方言,“我在长兴工作和生活了50多年,是当地的一位老知青,李家巷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周先生对艺术是痴情而执着的。他回忆说:“初插队时,在缺乏纸墨的情况下,我曾在方砖上苦练书法。1965年秋,我曾被县宣传部抽调去参加县里筹备的长兴县农业展览馆图表创作工作,期间我得以结识和受教于一起参与此项工作的王剑秋、雷群义、竺志祥等长兴书画名家;其后,我有幸得到当今闻名全国的人物画大家、当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而分配在长兴工作的李子侯老师面授指导。我在苦练书画的同时,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向名师求教的机会,因而书法技艺得以较快提升。”
笔者了解到,周先生早年曾立下志向,以自己的书画技艺为基层服务、为村民服务。为此,他创作的接地气的草根书画作品,深受村民喜爱。多年来,他为村镇画文化墙不遗余力,在为乡亲们的花床油漆美化、灶头绘画、写春联及喜庆楹联方面乐此不疲。为进一步提升书法艺术素养,2007年10月年过花甲之时,他还去北京参加中书协书法创作培训班,面聆专家垂教并顺利结业。
走进周锡和书画艺术馆,你能看到,这里陈列的作品琳琅满目,书法行、草、篆,件件凝聚他的心血,绘画花鸟、山水、人物,幅幅皆留下他的心印,心象。无论书法国画,因受当地山水和人文熏陶,雅俗共赏,体现其不懈的艺术追求。石城书画社社长丁汉康介绍说:“周先生积极参加长兴石城书画社开展的地方文化公益活动,送书画进学校,进乡村,进企业,进部队……,在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书画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周锡和作品乡村生活气息浓郁,由此也被村民誉为“我们的‘农民书画家’”。艺术简历里,书写着2012年10月他去合肥参加第五届中国重阳书画大赛时,现场比赛荣获金奖、重阳书画奖的荣光。此后他又在全国书画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2018年荣获“四海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现藏故宫博物馆,原图25厘米高450厘米长,他按原图1比1临摹4稿,每稿历时一月左右,此长卷2019年在长兴艺术馆展出时获一致好评。此外,他还临摹了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为长兴石泉古村创作了《石泉村史》小楷10米长卷,现展览于村文化礼堂;创作了陆羽《茶经》小楷10米长卷,现展览于长兴茶文化圣地——水口顾渚茶文化博物馆内。
目前他系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州市书法协会会员、长兴石城书画社副社长、《书法报》签约书画家。
笔者从村班子领导处了解到,周锡和书画艺术馆建成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尽管周先生行动不便,但他总是扶杖前往,热情地为参观者介绍作品。参观者慕名而来,满意而归。该艺术馆已成为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平台,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参观者纷纷在留言簿上留下观感,称赞周锡和先生是心系乡村文化的农民书画家。“我们计家浜村将用好‘周锡和书画艺术馆’这个文化建设阵地,健全运行机制,开展教育培训、学习参观等活动,发挥其艺术涵养功能,为村民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服务,为计家浜村建成文化强村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