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武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代诗人戴表元的诗歌,吟诵出了无数游历过湖州的人的由衷赞叹。湖州地处江南中心,长三角腹地,地接苏杭,形胜江南,自古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书画盛地、文化之邦美称;是中国丝瓷笔茶重要的发源地,也是最具有江南文化风情的城市。
湖州是诗的国度,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有一百多万年的人类活动史,四千多年的蚕桑生产史。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且瓯国已雄踞南太湖。经历吴越文化洗礼,在战国时设菰城县,秦改为乌程县,三国时期设吴兴郡。因此湖州旧称菰城、乌程、吴兴。因地处浙江最北部,湖州是浙江最早接受中原文明辐射并实现南北文化融合的地方。作为湖州诗歌滥觞,东汉熹平年间的《费凤别碑》就开始用五言诗叙事。汉末三国时代,湖州已启动建构地域色彩浓厚的学术文化系统;伴随六朝“武康经学”崛起,以家族传承、昌明文教为特征的湖州士人,或隐山林,啸傲江湖,如沈道虔、沈麟士;或隐庙堂,领袖群伦,如沈约、吴均。加之鲍照、沈炯、沈君攸、江淹、丘迟、柳恽、裴子野、阴铿等在湖州的文学活动,掀起一波诗学高潮,为中国文学史贡献了大量的精彩华章和创作母题,湖州也有了“江表大郡”的荣耀地位。
唐宋时代是湖州诗学高潮的第二进行曲。颜真卿、杨汉公、顾况、苏轼、杜牧、葛胜仲、王十朋等莅守湖州,用诗歌来抒写湖州成为文化活动经久不衰的主题。湖州人“大历十才子”之首的钱起,承续盛唐而开新,成为继李杜之后诗学时代中坚。而以颜真卿担任湖州刺史事件为标志,中唐湖州诗歌盛会一度成为天下瞩目的中心。据当代学者统计,颜真卿刺湖四年半,就有多达95位诗人莅临湖州,诗人竞趋湖州,联句吟诵,集体创作。皎然、张志和、陆羽、吴筠、皇甫曾、李冶、刘长卿、顾况、孟郊等在湖州的创作,传播极广。湖州的山川风物、四时美景、文化遗迹、名士风流由此也广为人知,譬如顾渚茶、乌程酒、西塞山、白苹洲、罨画溪、明月楼,后来凝练为中国诗学意象,被广泛吟诵。诗歌因湖州山川水色而得江山之助,湖州因诗歌而形胜物产美名远扬。一语“慈母手中线”,感动了无数切盼归来的游子心灵;一曲《渔父歌》,传遍大江南北甚至东传日本,引起无数应和,也擎领时代潮流,开启了文学史上的文人词创作。
湖州是“唐诗之路”的重镇,又是“宋词之州”。从文学史角度看,词这种文体的肇始、成型及演进发展,都与湖州结缘。文人词作的自觉创作,多从应和“西塞山前白鹭飞”开端。湖州人张先是词史上第一个自觉审音律的词人,并扩大词境,扩展篇幅,增强了词的文学表现力。词史发展,“两张”横隔三百年(张志和、张先),冥冥之中风云际会于湖州,起承转合如千载一瞬,形塑了词学规范,并助推其步入文学大雅之堂,成为定律和定势。不仅于此,宋代二百四十州,湖州词人总数位居前列(第一或第二)。宋代诗人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米芾、范成大、杨万里、姜夔等等,或身临苕霅,追寻浮家泛宅;或诗词应和,遥寄山水登临,秀美佳句如:“双峰开凤翅,秀出南湖州”(皎然)、“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刘长卿)、“江外饶佳郡,吴兴天下稀”(司马光)、“天下山川居一半,湖州风月占三分”(汪莘)等等,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湖州的文化金名片。
湖州地理水道山川,颇有特点。东西苕溪二水纵贯全境,东苕溪又称霅溪、霅川。因此古人又称湖州为苕霅、霅川、苕上、苕川等。以苕溪水脉为中心形成的诗学文化圈。湖州所属旧有七县:乌程、归安、长兴、安吉、德清、武康、孝丰。乌程、归安为府郭,东西苕溪汇流于城内,北注太湖。宋人倪思:“霅川漫流,群山环列,秀气可掬,城中二溪横贯,此天下所无。”长兴有罨画溪、合溪、箬溪,德清有余不溪,武康有前溪,安吉有浒溪,孝丰有鹤鹿溪。沿着这些小溪,就可以找到文化诗路,最后又汇通于苕溪。苕溪诗路南接杭州,东含嘉兴,又汇于大运河诗路。
苕溪是湖州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诗词吟诵不断。中唐开始,苕霅地域就开始总结和建构“苕霅”母题诗学意象。至迟到唐末,苕霅诗学意象已经具备约定俗成的内涵,其核心是隐逸脱俗的气度、风景如画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关怀,以及宠辱不惊、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自强不息的政治追求和信仰。到宋代“湖学”崛起,播扬天下,“明体达用”便成为地方文化显学,也是湖州诗人自觉的追求。宋元以降至晚清,稻作、茶叶、丝绸、湖笔、铜镜、书画及刻书藏书等等地域文化生存形态,声名远扬;尤其赵孟頫、钱选、王蒙等为核心的湖州书画、诗词艺术成就辉煌,成为后世争相仿效的范本。
湖州诗歌所蕴藉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群体历史记忆、情感基调,文化传承息息相关。这种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湖州古诗词研究属于湖州文明历史研究的内容,也是“人文新湖州”建设的一项举措。我们选编湖州经典诗词,希望能够管窥湖州诗歌文化品格,体现湖州灿烂的历史文化、秀美山川、家国情怀,激发精致、大气、创新的湖州精神不断深入人心,永续传承。
(注:本文是《浙江诗话·只合住湖州》卷的前言,文稿有修订;文章题目为作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