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阅读市陌

  (本文所用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李民

  水墨江南,清丽湖州,西倚天目,北枕太湖,苕霅蜿蜒,田畴丰沃。

  古老的湖城,记载着漫长而深厚的历史。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称道这座江南著名古城“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

  在这本厚厚的、泛黄的史书中,市陌路无疑是其中凝重的一章。

  出城北,过潘公桥,便见苕霅两水汇流于此奔向太湖,并有支河向东流去。

  支河名市陌河,“上承霅水苕溪如镜,下接玉堂金锁垂虹”,岸上黛瓦粉墙,傍水楼阁,河上小桥卧波,连通南北,分别架有简易的黑板桥与知稼桥,最后由建于清代的永兴拱桥收尾。沿河北岸长约2公里的道路,便是市陌路,右手是河,左手是民居,窄窄的,连一辆汽车也难以驶过。以桥梁为界,市陌路分列上、中、下三段。

  市陌路,一个让人颇感奇怪的路名。顾名思义,疑似因在湖州城外而让城里感到陌生之路。据说,市陌路这个地名早在明代就有了,据崇祯《乌程县志》记载,当时有桥名“市陌路桥”。据清代《吴兴诗话》记载,清朝中叶的诗人胡世巽就居住在“市陌路阛阓间”,“阛阓”就是街市的意思。如今,约莫任谁也说不清这路名的由来了。

  倘若时空能复原,会有一幅市陌版的“清明上河图”呈现在我们眼前。

  至今,上了年纪的人大多还能记得,这里曾是一条店铺林立的街市,酱酒店、杂货铺、理发店、茶馆、水果摊、糕团店、小饭馆,甚至铁匠铺、箍桶铺、中药铺、酒楼茶馆、小贩摊点……鳞次栉比,无不透着浓浓的商业繁华气息。

  它也是附近乡民进城之要道,在这条江南常见的青石板路上,曾沾过庄稼汉子腿脚上湿润的泥巴,压过新鲜蔬菜装得沉甸甸的挑担,响过鸡鸭牛羊此起彼伏的啼叫声……

  东舍鸡鸣推窗晨曦泛白,西屋闭门落闩烛光摇曳;厢房里启蒙学童稚嫩的嗓音诵读着“人之初,性本善”,院墙外手艺人扯着粗嗓门吆喝着“削刀磨剪刀——”;小弄里斑驳泥墙上暗绿色的青苔,映照着江南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影;茶馆里氤氲的茶香中,飘荡着琵琶三弦苍劲的叮咚弹唱;“杨大包子店”总会让城里人趋之若鹜赶来尝尝喷香的烫嘴肉汁,湖剧戏班上演的《女太子》让全街巷的人沉醉于吴侬软语的亲切乡音中……

  它是文风昌盛之地,不仅出过胡琴圣手、戏曲演员,还有京剧票友、书法高手,至于打拳的、烹饪的、唱田歌小调的、修修配配的,更是不在少数。行家里手,藏龙卧虎。

  河岸边零星泥地上,就算只是巴掌般大小,会过日子的居民也会见缝插针种菜栽葱,而有点情趣的就用旧瓦盆植万年青、鸡冠花,以破缸钵养南天竹、月月红,庭院墙圈里有着枇杷、石榴、桂花、葡萄及南瓜、丝瓜等果蔬让你随时尝个新鲜,墙脚边的蔷薇花爬上了低矮墙头,俏皮地向东邻西舍偷看热闹。有个老宅院里,由小鸟叼来不知名的花籽曾开出一片重瓣黄蕊的大红花朵,在令人惊艳了数年之后,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市陌河宽不过十余丈,小桥流水人家的宜人尺度让人倍感亲切。清凌凌的河水倒映着民风淳朴的市井风貌,石砌的帮岸拴过渔舟欸乃一声的悠悠晚唱,八字形的硚埠头回响过洗衣棒一阵阵的脆响,小桥上的青石板镂刻着夏夜纳凉中神采飞扬的故事传说,光屁股的小男孩扑在木盆上撒了满河的水花和嬉闹声,居民们在自家门口惬意地坐看霞起霞落,临河网鱼捕虾,“村居远隔市井喧,门对清溪一水斜”。

  而南岸,是乡村景象的桑林田园。

  人们曾惊叹湖城的郊外竟还“大隐”着如此古朴的长街,规模状若一座水乡小镇,这也就难怪据说在民国初年,连同大通桥北堍的田盛街,这里曾被叫作“大通镇”。说这里是一幅充满市井烟火的“市陌版”《清明上河图》,毫不夸张。

  在市陌路被改名为大寨路、田盛街被改名为大庆路的那些年头,这两条相衔接的路上聚集着丝厂、发电厂、纺机厂、印染厂、造船厂、服装厂、碾米厂、供销社、竹器社等等,鼓足干劲,热火朝天。让市陌路上的孩子们最喜欢看的,是麻绳厂俊俏的姑娘小伙们在数十米长的街面上“摇绳”,像变戏法一般,劳作成为风景,就如插秧可以入画。

  市陌路,一块古朴的璞玉,也曾拥有过属于它自己的历史辉煌。

  探寻它所积淀的历史文化底蕴,流风遗韵,尽管只是雪泥鸿爪,依然让人怦然心动。

  都知道江南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河道纵横密布,湖州更是典型代表,素有“十步一桥”之说,河水将市镇分割成碎片,桥又将碎片连缀起来,桥既是水乡泽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居民生活记忆的纽带和见证,造就了江南浓浓的桥文化。

  湖州的古桥千姿百态、奇巧绝伦,首屈一指的,非潘公桥莫属。

  潘公桥就位于市陌路和田盛街连接处,由被贬官还乡的潘季训继承父志而发起建造。潘季训,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吴兴区环渚槐溪村人,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嘉庆二十九年进士,以功累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等职。

  潘公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历时五年竣工,桥名由乌程县令杨应聘拟定。这一“瑞聚菰城”的“胜举重兴”被载入桥联,同时另镌刻桥联有“苕水西来,龙脉远从天目注;毗峰东峙,螺发低向镜心涌。”“跨岸虹垂,双桥接影;卧波龙偃,二水安流。”桥联辉映了市陌河。

  清道光年间重修古桥时,改五孔石木梁桥为三孔石拱桥,以增加泄洪能量,并与城内重修飞英塔同期完工。桥长57.5米,宽6.6米,高9.5米,上下踏步各50级,而桥顶两侧的“吴王靠”上刻有捐资者姓名、铭文,桥心石阳面镌有“宝相花”纹饰。南北两堍原各有石赑屭一只,南堍一只在抗日战争时被毁,北堍的一只在1978年筑路时被埋入地下,二十多年后市陌路改造时重新掘起重置。也有人叫它“驮龙”,力大无比,据说是让它们在洪水来时驮负大桥的。桥顶外侧各有二只石雕“龙生九子”之趴蝮,传说是能镇水压妖的吉祥物。该桥结构坚固,高耸巍峨,风格古朴,形胜壮观,气势雄伟,至今依然如故。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潘公桥西侧百余米处遥遥相望的,便是大通桥。该桥建造年代已无可考,据说也始建于明代,原先也为五孔石拱桥,与高耸巍峨、气势磅礴的潘公桥不同的是,大通桥犹如长虹卧波,清丽秀气,显得轻盈灵巧,这在两副桥联——“两水关阑,利益桑田八百万顷;中流砥柱,晖映云岫七十二峰”与“苕霅合流,直抵太湖三百里外;阴阳分脉,发源天目十二潭中”中足可见证。

  它也曾饱受历史上战火烽烟的摧残,是田盛街、市陌路世代沧桑的历史见证。后来,随着这一带工业的发展和居民出行的需要,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拆建为钢筋水泥桥,九十年代初随着市陌新村的兴建,又在南北两堍加建了引桥,这一来,车辆、行人虽然便利,然古桥风采已再无踪迹,令人扼腕唏嘘不已。

  位于市陌路东首横跨市陌河的永兴桥,始建于清中期,为单孔石拱桥,镌刻有两副桥联“春水粼粼,溪光绿映东西陌;标阴队队,树色青连南北庄。”“上承霅水苕溪,波如明镜;下接玉堂金锁,形肖垂虹。”大意是该桥上承苕霅来水,下通后庄,意即市陌路到此结束。该桥历尽沧桑,虽破损而显颓败,然小巧玲珑、端庄素雅之风貌依然如故。伫立市陌路边眺望,半圆的桥孔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一个碧玉圆环,亮晶晶地随风轻轻荡漾,“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委实让人美醉。2003年,永兴桥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市陌河上还有两座简易的黑板桥与知稼桥,均为石板平桥,建造年代已无从查考。桥虽简易,却起着提供南北两岸来往的交通便利。尤其在夏夜,人们搬来竹椅板凳在桥上轻摇蒲扇纳凉消暑,老人在讲述老掉牙的山海经,孩童在唱着刚学会的歌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古老的湖城,不乏深宅大院,自然少不了纵横交错的弄堂,最老的弄堂已经有500多岁了。它们像城市的脉络,把城市的各个部位紧紧连接在一起,弄堂空间拥有强烈的地域感,强烈的邻里感,走进了弄堂,你就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故事。它是建筑群落中的分隔符号,也是镶嵌屋宇的花边,更是构建和谐邻里的元素,维系外部世界的纽带。江南水乡的弄堂,自有它意味深长而悠远的独特韵味。

  而地处城外的市陌路上,尽管大多是普通简陋的民居,也同样不乏深宅大院和逼仄的弄堂。如田盛街263号,古朴的石库门内仍存有雕梁画栋,据说是清代一吴姓状元所建造。在市陌路的中、下段也聚集着许多颇具特色、至今保存尚好的老石库墙门,它们面临市陌河,有的略偏东约三指宽,有的略偏西竟达尺余,据说是这些大户人家信仰风水,不能像庙门那样朝向正南。即使后来已沦为大杂院,但石库墙门依旧。一路走去,沿途所见墙角的“乐和堂姚”、“仁裕堂韩界”、“宁远堂”、“陆济美堂界”等界碑,仍然透露出昔日宅主的威仪与理念。而逼仄的小弄堂是孩子们追逐嬉闹的自由天地,斑驳的墙壁上布满青苔,那是沧桑岁月的印记,由小青砖或碎石铺就的路面不甚平整,雨后的小水洼会闪亮着天青色。它们宽窄不同,长短不一,最长的可一直向北通向田畴,而这些田畴后来也就建起了居民新村。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逝,人文历史深厚悠久的市陌路,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飘摇,像垂暮之年的龙钟老人,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在这处于城市边缘的“都市里的村庄”,年久失修的老屋挨挤着老屋,似一群风烛残年的老人们互相搀扶着,随时都会坍塌;道路柴爿爿地狭窄,坑坑洼洼,凹凸不平,通行受阻不便;由于老居住区排水系统年久失修,加上环境卫生配套设施未能及时跟上,江南的多雨天气更使其雪上加霜,至今每天清晨仍需在河中倒马桶、刷痰盂,卫生状况令人尴尬;一日三餐靠生煤球炉,散发出呛人的浓浓烟雾;除了居民盆栽的花草外,基本上不存在公共绿化。简陋的居住条件日益“脏乱差”,加之如蜘蛛网般纠缠不清的电线线路的老化,消防安全设施的缺乏,埋伏着“一家失火,十家遭灾”的隐患,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制约。

  市陌河,如今已没有了活水源头,虽曾数次整治但未能根治,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和生活垃圾,日夜散发着令人恶心的气味;石砌帮岸破损,硚埠头也大多毁损严重,再也见不到昔日朝霞里洗菜捶衣的风景,消失了夕阳下小船荡漾渔舟唱晚的画面。记忆中难忘的风俗文化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隐退,成了渐行渐远逐渐模糊直至消逝的背影……

  历史是不能淹没的,记忆是难以遗忘的。翻开凝重的历史篇章,阅读市陌,那一页页泛黄的书页,积淀的是浓厚的人文历史,散发的是淳朴的民俗民风。

  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人的进步。

  如今,当人们漫步市陌河畔,再次阅读市陌,已看到新的篇章早就写就,闪耀着百姓安居乐业的光彩,和映在人们脸上的笑容。而那一张张笑脸,化成了篇章中的一个个字符,向世人娓娓动听地细诉着昨天和今天,描述着明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诗话湖州寄深情
阅读市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