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荻港陈家菜烹饪技艺第三代传人吴杰
“鱼汤饭开锅喽,鲜香得很,都来尝一尝!”今年元旦以来,这句话便成了我每天重复最多的话。一到上午9点半,我就手持大勺,站在南浔和孚荻港渔庄门口,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过往的食客。看到他们品尝后露出的满意笑容,我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欣喜。
我今年50岁,是地地道道的荻港人,做厨师已有32载,其中20年都倾注于陈家菜的烹饪与传承。陈家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食材原料大多取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2023年3月,“荻港陈家菜烹饪技艺”被列入第6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让作为第三代传承的我深感荣幸。
回忆起与陈家菜的结缘,还要追溯到荻港渔庄开张之时。2006年,我有幸被饭店老板聘为总厨,带领团队挖掘陈家菜系列菜肴。为了学到真正的技艺,我和老板多次前往陈家菜第二代传人钱荣华家中,恳请他来渔庄指导。最终,他被我们的诚意打动,前来传授陈家菜的烹饪技艺。
在钱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我和团队从选材、切配、调味到火候,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力求精益求精。这些年来,我们更是充分利用桑基鱼塘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秉承鱼、桑、水三生万物的理念,研发的菜品从原先的20多道衍生到近300道,满足了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
但我深知,要想把陈家菜传承下去,仅凭手艺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创新。去年5月,《非遗里的中国》节目组慕名而来,专程到荻港拍摄陈家菜。为了更好展现荻港鱼桑文化的特色,我们将家乡的10处美景巧妙地融入10道菜肴中,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荻港十景”的魅力。
比如“摇摇渔舟”这道菜,我们选用新鲜的鱼肉和虾仁,搭配翠绿的葱花和香菜,摆盘成一艘摇曳在碧波上的小船,让人仿佛置身于荻港水乡;再如“里外巷埭”这道菜,我们选用桑基塘鱼中的草鱼,剥皮去骨切片加工制成鱼卷,鱼卷馅有鱼肉核桃,加葱花桑叶,外裹麦糠,入油锅微炸,趁热即尝,脆香鲜嫩,回味无穷,尽显巷埭间的悠悠古风和鱼桑文化的深厚底蕴。
节目播出后,网友们对这种将美食与风景结合的创意赞不绝口。当然,创新固然重要,但须以传承为基础。如今,我也在悉心教导我们团队的传承人,希望他们能将陈家菜的烹饪技艺发扬光大,让这份独特的湖州本土文化美食名片更加闪耀。
(记者 邵丹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