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区党支部书记丁文文
如何让青春与乡村振兴“撞个满怀”?自2021年我作为第三方验收服务单位来到余村开展全省首个乡村类未来社区项目建设以来,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心头。
身为安吉人,我了解家乡的绿水青山之美,可这份美该如何破圈?青年,就是我和团队参与执笔“余村未来”这篇文章的关键。
谁都知道,干事创业“从0到1”最难。因此,我们想到的破圈第一步,是为余村请来一批“孙悟空”,让在城市有创业经验、有团队、有资源并且热爱乡村的青年,带着“能量”扎根泥土,共谋发展。
这就是在2022年7月提出的“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
一个乡村何以向全球发布人才招募令?不仅因为余村是UNWTO授予的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更是因为当地政府的大格局大谋划,造就了我们的敢想敢干。
幸运的是,这份勇气不仅被看见,还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来此。直到现在,已经有26个“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落地余村,带动入乡青年就业超300人。
更可喜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往村里“跑”,当地政府给予了我更大力度的支持:在2023年6月整合利用3.7万平方米土地、建筑等闲置资源,共同打造一个扩大版的乡村青年人才社区——青来集。在这里,创业空间拓展到了大余村范围,主角也不再是相对成熟的“孙悟空”们,而是更广泛的青年群体。
从正在寻找创业伙伴的自由职业者,到怀抱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大基数的青年入乡,助力乡村发展。借助青来集这个创业空间,还引入了数字游民公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和团队不仅成功孵化了2个合伙人项目,还因为青年们的口口相传,为红色余村贴上了全新的青年标签。
去年,我又乘胜追击,策划发起了“余村云村民”计划,吸引7万余名年轻人加入其中。在这个计划里,城市青年们甚至不用来到乡村,只需在线认领一块田,就能建立起与乡村、自然、土地的连接。而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会因为参与线下采摘等文旅活动,从最初的一名网友变为一名游客,甚至渐渐成为“数字游民”,或参与大余村的青创项目,也可以转化为合伙人。
至此,从长期驻村的“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到短期驻留的“数字游民”和“青年共创行动”,再到灵活参与的“余村云村民”计划,一条青年渐进式入乡发展的路径已经成型。去年,我还带着这些“湖州经验”走进了四川大学。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您今天说的内容都很好,我很想进一步学习,然后把这些经验带回我的家乡。”我觉得,如果这场千里之约能在青年心中埋下一颗种子,那一切就是值得的。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我在余村工作生活的第4年。此时再思考青春与乡村振兴相拥的可能性时,我的脑海里又跳出了新思路:升级推出“青鸟计划”,建立“村校合作”,让大学生真实感受乡村的发展现状,打破他们对中国乡村、湖州乡村的既有认知,在乡村落地他们的专业、创意与热爱。
(记者 宁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