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邢诗瑶
旗袍,一直都是代表中华传统美学的经典服饰之一,饱受女性的青睐。在江南水乡新市古镇,有一位旗袍设计师正以匠心手艺,为这一传统服饰注入新的东方韵味。她,就是韩敏。
晨雾轻笼古镇,一间复古小店静立于西河口畔。推门而入,茶香悠悠,长衫、马甲、小短袄错落悬挂,阳光透过雕花窗棂,为丝绸镀上一层温暖光晕。
工作室2楼,是韩敏的创作空间。此刻的她,正伏案细细比对布料的花色:“一根针、一把尺、一匹布,就能诠释千百种风情。”确定花色后,她取出一根银针,翻手间,一朵精致的绒花在衣襟处缓缓绽放。
韩敏,1982年出生于江苏徐州,曾在上海工作10年。原本未曾想过会在德清扎根,直到一次偶然的旅行,让她邂逅了新市古镇。
“前几年来这里旅游,这里的宁静和旗袍的气质很契合。而且,这里的水乡氤氲、粉墙黛瓦,浸润着温婉的江南气韵,总能给予我无尽的灵感。”2018年,她搬至新市古镇,从此沉浸在一针一线的世界里。“有时候,一座城会留住一个人;而旗袍,裁剪出了我的人生故事。”她说。
为了更系统地掌握传统旗袍制作技艺,韩敏于2020年拜师金华浦江“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人赵芳英,学习一片式裁剪、归拔、滚条、盘扣、镶边等工艺。枯燥繁复的学艺之路,她甘之如饴。
“旗袍讲究的是‘合身’二字。”韩敏说,每位客人的体态、气质、肤色,甚至步态,都会影响最终的设计。因此,她只接受线下量体裁衣。
每次接待客人,她都会先细细观察,再用软尺从肩到腰、从袖到摆,精准丈量属于她们的曲线。“有人觉得自己身材不够修长,我就会提高腰线,让腿部比例更显修长;有人觉得身形圆润,就会在腰间巧妙添几道暗纹,视觉上更显纤细。”在她看来,设计旗袍不仅是裁剪布料,更是一种艺术表达。
“做旗袍,不能急。”她轻抚着一件未完工的旗袍,指尖滑过丝绸纹理,语气柔和而坚定。一件手工旗袍,从选布、裁剪到刺绣、钉珠、盘扣,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时间与耐心。有时,仅仅是挑选一块最适配的布料,她便要斟酌数日,而一粒小小的盘扣,往往要花上数小时反复编织。
日复一日,韩敏不断得到顾客的肯定,并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回头客。起初,她会通过社交平台“小红书”分享成衣作品,慢慢地,订单越来越多。如今,她已忙得连更新作品的时间都没有。“今年的‘档期’早就排满了。”韩敏笑着说,“比起流水线快速批量生产,我更愿意慢下来,哪怕一年只能做几十件。”目前,她的旗袍80%以上依靠手工完成,每个月最多只接七八单。
韩敏的旗袍,不仅受国内女性欢迎,更远渡重洋,成为海外华人的珍藏。她的客户中,60%来自海外华人,最小的顾客只有18岁。
“她们把旗袍视作生活的一部分。”为回馈客户的期待,她在设计中融入现代剪裁,用流畅的线条赋予旗袍更灵动的气质,同时保留传统刺绣和盘扣工艺,让文化的温度在指尖流转。
她希望,旗袍能像汉服、唐装一样,在世界各地飘逸出温婉的东方韵律。“每一针一线,我都希望它能承载东方美学的韵味,走向更远的地方。”轻轻拂去衣料上的一丝浮线,她的目光温柔而坚定。
夜色沉沉,青石巷陌间,韩敏的旗袍工作室依旧灯火通明。在她的指尖,一件件量身定制的旗袍,正悄然诠释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式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