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湖州就业市场正经历转型“阵痛”。不久前,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召开了竞争性评审会。经过专家组评审,湖州成功入选2025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城市名单,而“每年开发12万个优质就业岗位”的消息,无疑抓住了广大青年的眼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产业出题、政府搭台、人才应试,面对浪急潮涌的市场,“技”与“能”正成为破局的金钥匙。
近年来,传统制造业亟待智能化转型,民营经济若想释放创新活力,培育、擅用技能人才是关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技能饭”想越吃越香,必须打破“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让薪酬分配制度走向生产一线,用“授人以渔”的长效机制,将技能提升转化为共富动能,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良好氛围。
工资待遇、发展空间从来都是青年就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许多企业仍在为招不到熟练工发愁,另一方面,求职者抱怨人岗错配、就业困难,尤其技术岗,往往无缘管理核心,难以加薪升职。这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匹配,也让企业难以提升核心竞争力。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把生产线变成人才训练场”不该只是一句口号,用好薪酬分配的“指挥棒”,精准适配,提升职业“含金量”,企业架好“成长阶梯”,才会引来高技能人才的攀援,完成“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的蜕变。
当然,新时代青年也要明白,与其在“长衫”中内耗,不如把学非所用的焦虑,转化为学以致用的底气,放下“铁饭碗”,学会“金手艺”,用终身学习心态,重新定义职业尊严。
(张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