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点亮夜经济,我市建筑工地、工业园区周边等地流动摊点增多,为工地及工业园区员工解决了“吃饭难”难题,却仍存在“占道扰民”的隐忧。当城市发展与民生需求发生碰撞,如何在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湖州以“潮汐摊区”管理模式给出有力回答。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是对城市治理难题的精准破解,更是新时代“人民之城”的生动诠释。
治理不是“一刀切”,而是找准平衡点,这句话道出“潮汐摊区”管理模式的核心要义。传统城市治理中,流动摊贩与执法部门的“猫鼠游戏”屡见不鲜,流动摊贩常被视为“顽疾”,予以驱离、处罚等,然而,这种方式虽能在短期内维护市容秩序,却易引发矛盾与不满。
城市治理的初心,是让摊贩“安家”,让市民“安心”。湖州“潮汐摊区”以“疏堵结合、服务民生”为导向,聚焦流动摊点集中区域,“一区一策”划定经营范围与时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引导,让摊贩从“流动游击”转变为“安家落户”,避免交通拥堵与扰民问题,又满足了工地及园区员工“下楼即用餐”、摊贩“安心做生意”的需求,小摊位不堵心,治理方显真功夫。
“潮汐摊位”“15分钟便民生活圈”“潮汐集市”“携手共富摊”……湖州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服务升级”,体现在这“最后一米”。小摊位连着大民生,小切口撬动大治理。“潮汐摊区”收获好评的背后,是精准施策的科学性与精细化,是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智慧”,“微创新”为城市细胞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治理不是“猫鼠游戏”,而是“大合唱”。“潮汐摊区”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构建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比如,联合街道、企业精准选址,与摊主签订文明承诺书,试点“摊主议事会”,邀请摊贩代表参与规则制定。“被管理者”成为“共建者”,打破传统城管与摊贩之间的对立关系,形成了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新模式。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提升治理效能,增强摊贩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促进了社会和谐,是湖州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共同富裕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探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城市的文明,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与整洁街道,更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与关怀。“潮汐摊区”让地摊经济在有序中焕发新生,既留住了城市的“烟火气”,又提升了城市的“文明风”,城市既有了“面子”,更有“里子”。
(张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