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琅琅书声、浓浓墨香,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这是900多年前,苏轼笔下静谧而闲适的读书时刻。
如今,当城市里90%的低头族都刷着短视频,当纸质书的销量被网红零食甩开身位,当“深度阅读”成为论文里的研究对象……这个时代似乎正在用数据追问着每个人:你还阅读吗?
据《2024湖州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报告》显示,2024全年湖州市公共图书馆共有713.8万人次到访,555.5万册图书被借阅流转。这组数字像一盏暖灯,照亮了数字时代的另一个真相:阅读从未退场,且正从“床头几卷书”的单一场景,衍变为千万种形态。
面对阅读环境和阅读载体发生深刻的变化,湖州人如何阅读?南太湖如何让阅读触达更广阔的人群?记者就此进行了多方探访。
文/图 记者 王洁涵
“书适圈”长啥样?
走进图书馆,除了借阅、自习,还能“露营”、听小型演唱会?
乘坐湖州市图书馆的观光电梯直达4楼,一个有别于传统图书馆模式的新型阅读空间,让人眼前一亮。
“旷野的书”“成长的书”“床头的书”……这里的书籍根据主题场景有序陈列,让读者能快速找到属于自己的“书适圈”。链接海量阅读资源的“阅读瀑布流”屏幕上,各类书籍封面如灵动的鱼儿穿梭,轻轻一点,精彩内容瞬间呈现。一旁的数字听书机等智慧阅读设备前,几名读者正惬意地戴着耳机,聆听经典著作。
目光一转,在室外“露营式阅读”新场景中,一顶顶帐篷错落有致,不少人坐在露营椅上喝着文创咖啡,享受着与书为伴的惬意时光。“来这里阅读,是一种很美的享受。”年轻读者张婷的话语中难掩兴奋。
“如今大众对图书馆的期许,不仅是一个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的场所,更是一个能提供多种形式信息资源和多元化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市图书馆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对4楼天台空地进行改造,并招引文创团队入驻,打造成集文化、艺术、科技、生活一体的无边界观景阅读生态新空间,解锁年轻人喜欢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一年来,艺术沙龙、主题晒书等近百场特色阅读活动在4楼新空间陆续举办,深受市民读者喜爱。
近年来,余村印象青年书房、“书山有潞”三联书店等一个个高颜值、有品质、有内涵的新型阅读文化空间,不断在湖州破土而出。这些空间突破了过去单一的阅读、展示功能,进一步向多种文娱休闲业态延伸,用场景吸引人之余,更以内涵留住人。
位于南太湖新区仁北邻里中心4楼的国图文创馆(湖州),自去年11月启用以来,就迅速成为众多市民竞相打卡的文化新地标。作为国家图书馆在浙江地区的首个标志性项目,该馆借助国家图书馆“共享借阅”项目,遴选近3万册图书,为社会公众免费提供借阅服务,并引入依托国家图书馆馆藏及湖州特色典籍、非遗等资源开发的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千余种。同时,近3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包含了主题展览、研学培训、文化沙龙、非遗手作、咖啡餐饮、共享自习、亲子教育等多种业态。
“自从家门口有了这个‘国字号’,每周末我都要带孩子过来逛逛,不仅可以阅览书籍,还能在各类文化沙龙里与‘名家大咖’面对面交流。”在市民刘蕊眼中,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新型阅读场景,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阅读选择,激发阅读兴趣,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更为“书香湖州”建设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动力。
就近阅读有多近?
出门步行15分钟内,就能邂逅一处阅读空间,这是吴兴区朝阳街道居民叶波这两年最深刻的感触,“书店、社区书屋、城市书房,想看书了就近就能选择,非常便捷。”
如今,对于许多热爱读书的市民来说,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
全市77家城市书房以智慧化服务、主题化体验等亮点满足城市阅读的多元需求,95家图书馆分馆、爱书吧打造覆盖城乡的阅读服务基层站点,46家文旅驿站将风景与阅读融为一体,850家图书流通点凝聚起书香满城、嵌入式服务的阅读星火……近年来,我市创新服务形式、延伸服务阵地、优化服务体验,构建层级分明、作用互补、覆盖全面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
一个个阅读空间、站点与当地图书馆资源共享、统一检索、一卡通用,有针对性地推出沉浸式、体验式、互动性、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活动,让市民主动走进场馆阅读的意愿更加强烈。2024年,市本级城市书房以71万人次的人员到访量、7.6万册次的图书流通量,以及43%的读者增长率,印证着人们对阅读的深切渴望。
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林斐,把吴兴区爱山街道聚星103城市书房当作了“充电站”,每天她都要来这里看书学习两小时。“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唯有多看书多学习,心中才有底气。”林斐表示,城市书房离家近、环境好、书籍更新频率高、资料查询便捷等优点,是吸引她常来的主要原因。这里安静的氛围还能让她快速切换到专注的状态,“养成习惯后,阅读渐渐变成了一件既畅快、又受益的事。”
湖州人的读书生活,还藏在一个个小而美、小而优的阅读阵地里。去年以来,市图书馆通过合作共建方式,在机关、企业、部队、医院等新建7家图书流通点、5家“爱书吧”。以医院、学校为重点,一个个“童书漂流点”因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而生。
“以前,小朋友来到医院总是会害怕、紧张。现在这里有这么多绘本,她来了就不想走,在翻阅书籍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带孩子来市中心医院就医的钱女士,最近收获了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市中心医院“童书漂流”项目去年建成并启动运营,图书馆与医院场景、健康科普相结合,为患儿及家属在就诊之余提供一个书香环境,受到广泛好评,并成功入选省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建设试点。
浓厚的阅读氛围,还弥漫在更多的乡间小道、田间地头。在长兴,小沉渎村在“文艺村长”田家村的带领下,“妇女读书会”成立并常态化开展文学欣赏、经典诵读、阅读交流,培育文明乡风;在安吉,“余村全球合伙人”的招募吸引众多青年入乡,书香吉市、大地读书会等活动,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及游客参与阅读、享受阅读……全民阅读不断焕发新活力。
“读”书方式知多少?
湖州自古就是藏书、刻书、读书的书香福地,曾涌现出沈约、刘承幹等百余位藏书家,嘉业堂、皕宋楼享誉海内外,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誉为“藏书之乡”。
今天的湖州,书香浸润着整座城市,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而是扩展到了数字阅读、有声阅读、互动体验等多种形态,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打开手机就能阅读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南浔举办的“书藏有象 智化无穷”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上,不少读者惊叹道。
自2021年起,我市陆续实施了湖州地方志细颗粒度建设、古籍善本数字化等智慧图书馆建设等项目,对典藏文献进行抢救性数字化再生,让藏书不再束之高阁。广大读者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平台,随时获取海量优质的数字资源服务,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丰富的文化大餐。
古时读书“一卷在手”,现时读书“一屏万卷”。对此,爱好地方文化的市民沈国良深有感触,以前翻找资料总要一趟趟往图书馆跑,有些珍贵典籍还不能外借,如今自己在家动动手指,就能随时查阅到所需的各类地方志,“遇到感兴趣的还能收藏、保存,效率比过去提高了好几倍!”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放下手机,深度阅读经典、严肃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重新在“阅读社交”中走红,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
从图书馆的方塘盲盒读书会,到社区邻里共读小组,再到商圈里充满文艺气息的读书沙龙等,不同形式的读书会在太湖南岸遍地开花,成为带动“阅读社交”的强劲力量。
只要有空,文学青年崔岑就会参加各种读书分享。“‘阅读社交’的确解决了我的一些阅读困惑和瓶颈,跟着老师一期期地跟读,能够带动自己把巨著啃下来,也更能体会和理解其中的精彩之处。”崔岑表示,大家在互相分享和讨论读书感悟中,激发新想法、以书会友,更在阅读同伴的监督、鼓励下,倒逼自己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
今年是湖州举办全市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月主题活动的第16个年头,特别推出了“我在风景里阅读”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以四季为卷、以城市为景,聚焦主题日活动、景中书、趣阅野、书景展、字在游、云边读6项内容,近300场的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将在全市陆续开展。
“‘我在风景里阅读’绝非简单的场景转换,而是发挥公共图书馆和城市旅游资源优势,构建‘阅读+’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一次探索。”市文广旅局介绍,将湖州山水风景化作阅读的立体书房,倡导市民及游客在湖州的大美风景中品书香、扬书魂、续书脉,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走深走实、跨界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