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特派员巧解乡村“艺术题”

四十八个“乡村艺校”培育特色文艺团队百余支

  记者  王洁涵 

  本报讯  在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村民沈峰每周都会走进“窑里艺术公社”,在市级文化特派员、市书协副主席胡迪权的指导下提笔练字。去年以来,胡迪权为村民开设书法课堂,常态化组织展出由村民和书法家创作的书画艺术展,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如今,在他的推动下,窑里村成功创建“浙江书法村”,书画产业链初现雏形,文化名片愈发闪亮。

  这正是市文联推动文化特派员扎根基层、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去年以来,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市文联作为派出单位之一,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深度耕耘选派文化特派员,共31人入选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先锋兵”。

  从“输血”到“造血”,艺术的力量正悄然改变乡村的文化生态。在文化特派员甘惠芬倾力指导下,由安吉郎村村民组建的响木舞表演队,从田间地头走向了国家级舞台,“草根艺术”焕发新生。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全市48个“乡村艺校”常态化开放,培育特色文艺团队百余支,村民从“旁观者”转身“当主角”,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被不断激活。

  深耕本土的同时,湖州文化特派员的脚步已迈向更广阔的天地。温州市苍南县项东村文化礼堂里,一群孩子正用稚嫩的嗓音唱响村歌《项家桥》。这首由省级文化特派员、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青年博士、市音协副主席李睿浦创作的歌曲,灵感源自村内南宋古桥的历史底蕴。他还耗时数月走访村民,系统整理濒临失传的“蛮话童谣”,作品《兑糖谣》《割秋稻》跃上省“村晚”舞台;联合当地文艺团体举办“水乡音乐会”,村民感叹:音乐让乡村有了灵魂,年轻人开始回流。

  依托“高校+文联+协会+地方”四位一体服务机制,市文联集聚41家成员单位力量,推动文化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创新推出“揭榜挂帅”机制,并提供专业指导、落地协调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激活与催生“文艺+”新活力、新业态。长兴县小浦镇文联主席、县级文化特派员马卫平依托“岕里婚俗”文化IP,打造县域首个婚俗文化基地,带动村民增收;文化特派员屈乐尧联合省级艺术乡建带头人戴勋,在安吉上墅村深耕“音乐山谷”项目,形成全域旅游特色的音乐特色产业IP,助力村庄跻身省级艺术乡建示范村……

  此外,市文联还同步搭建“文艺名家大讲堂”“强基工程”专题培训班等平台,邀请李舸、梁晓声、张抗抗等名家授课,为文化特派员“充电蓄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优化手续 简化流程 加快兑付 升级目录~~~
~~~四十八个“乡村艺校”培育特色文艺团队百余支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时评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综合
我市居家适老化改造政策有新调整
文化特派员巧解乡村“艺术题”
平安市集进景区
激浊扬清优作风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