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华:“三叠五翻”裹住湖州味道

  徐华正在包千张包子

  扫一扫 看视频

  记者  邢诗瑶

  一双手,一张皮,一撮馅料,在湖州翻卷出一方水土的味道。作为丁莲芳千张包子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49岁的徐华,把这门老手艺做得有滋有味,也为湖州人留住了一份独家的记忆。

  “一开始怎么包都塌。”徐华回忆起学艺初期仍不免笑出声。19年前,徐华从安徽来到湖州,走进丁莲芳,成为一名学徒工。那时的她,清晨起早,深夜收工,从揉馅、裹皮到掌握火候,反复观察、模仿、练习,有时一天下来,眼睛发胀、肩膀酸痛,却从未叫苦。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她从最初每小时包600多只包子,到如今闭着眼睛也能稳稳包出近千只。“包得快只是基本功,包得标准才是真本事。”她认真地说。

  在她眼中,一只合格的千张包子,得包得挺、立得稳。“千张皮薄如蝉翼,馅料柔软多汁,要想包得挺立饱满,必须掌握五折成形的诀窍,尤其是第三折,要让馅料在皮中稳稳站起。”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左手在一张三角形千张皮上放一块约4厘米见方的小千张片作为衬垫,右手再放上馅料。“久蒸也不易破,这块衬垫是关键。”眨眼之间,一只小巧的三角棱柱形包子就包好了。这一过程中,不靠线捆,而是用独特的绕卷缠绕手法自然塑形,每只重26至28克,外观统一,牢牢锁住鲜美汤汁。

  谈起丁莲芳千张包子经久不衰的秘诀,徐华坦言:“其实手工技艺都差不多,关键看用料是否用心。”馅料选用新鲜猪后腿肉,搭配蒸熟的干贝和开洋,佐以盐、味精、黄酒、芝麻,层次丰富,咸鲜中带着回甘。裹馅的千张皮也极为讲究,采用祖名特制的上等千张,每天新鲜配送,确保皮薄而有韧性,绝不使用隔夜千张。

  把握蒸制火候,更是一门学问。“蒸太熟,外皮塌了,馅味也淡;蒸太生,又鲜香不足。”徐华一边操作,一边解释。每屉千张包子的成熟度,都需凭经验细细把握,才能做到外形饱满、口感鲜美。

  作为湖州四大名点之一,丁莲芳千张包子不只是餐桌上的百年美味,更是一份藏在日常里的湖州味道。2009年,“丁莲芳千张包子制作技艺”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华也不断让它“活”起来。2023年,央视主持人董丽萍携《非遗里的中国》栏目摄制组专程到湖州采访徐华,了解千张包子的历史与技艺;2024年,来自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50多位旅行商代表走进湖州,在她的指导下体验包制千张包子。

  “外国朋友们包的时候愁眉苦脸,直到尝到亲手包出的那口鲜香时,个个眉开眼笑起来。”她回忆道。热气腾腾的千张包子,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界限,成为一场生动的非遗体验。

  如今,徐华还在吴兴非遗馆授课,手把手教年轻人制作千张包子的同时,讲述这门手艺的历史与传承。“手艺可以教,但对传统的尊重、对食物的热爱,还得靠自己慢慢去体会。”她说,“包子里包着的不只是馅,更是一代代人对生活的讲究与情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微光成炬 助残圆梦~~~
~~~
~~~
~~~
吴兴区有了20个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
~~~部门回应:开发商代建尚未移交
~~~
~~~提醒:过度洗手反而会加重症状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图说
百个“微心愿”征集活动开始啦
徐华:“三叠五翻”裹住湖州味道
湖州生态好味走进上海
养生市集
热门高分影片任你选
小区外围绿道多年无人打理
南太湖双语学校白鹭书院成立
天气一热手上就长小水泡?
金色年华绽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