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一平 摄影报道
当“00后”大学生遇到智能制造时代,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该怎么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董健老师认为:把办公室搬到企业车间生产线。三年来,他用实际行动搭建学生通往职场的桥梁,他说:“每个学生的未来都值得用心点亮。”
2025年春天,董健带着学生“坐上就业直通车”,进入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在湖州联通会议室,企业相关负责人答疑解惑后,学生们可以直接参与模拟面试。这样的“移动课堂”让100多名学生走进30多家企业,观看生产线运作,听行业前辈讲奋斗故事。湖州太平微特电机,企业党员分享自己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专家的经历,激励许多对未来迷茫的年轻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小盛曾不敢向大公司投简历,董健发现他在机械臂操控方面有独特的天赋,带他勇敢的参加面试,最终被蜂巢能源科技(湖州)有限公司录用。董健用三年时间证明:职业教育的出口,比学生想象的更宽广。
董健的微信存着上百个企业联系人,每个名字后面都备注“急需PLC人才”“需要电工证毕业生”等。这不仅仅是通讯录,而是一张动态更新的“人才供需图”。他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每年为毕业生争取优质岗位近千个。
大一新生入学时,董健为他们介绍专业前景,大二大三时主攻技能实践,到了毕业季,他便化身“求职教练”,帮很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董健相信:“再智能的机器人,也替代不了有温度的就业指导。”这种坚持,让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在全市人才版图上持续标注着属于自己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