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30周年,报道称,我市日前启动“乐业在湖·安薪无忧”劳动权益保障品牌发布会暨“湖薪无忧”系列活动,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外卖骑手、网络主播、代驾司机等新赛道、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劳动用工关系快速发展,甚至在一些行业引发“零工焦虑”。与此同时,湖州正与时代同频、布局“未来”,将“着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青年入乡发展”列为年度一类立法项目,面向高新人才慷慨抛出政策“大礼包”。在此背景下,探索怎样发力,如何创新适合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维权服务方式,成为了一道必答的现实课题。
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不妨让流程多一些人情味儿。“劳有所得”是民生诉求,也是政治责任。当前新就业形态用工面临的痛点较多,劳动关系认定不易,职业伤害保障不足等,劳动权益保障涉及部门多,监管交叉,传统劳动纠纷处理方式,中间环节衔接不畅,踢皮球、打官腔,问题久拖不决,劳动者维权周期长、成本高。打通堵点,及时传递劳动者声音,畅通劳动者权益维护渠道,多一些人情味,急人之所急,多方形成合力,如夯实“防—调—裁—审—执”一体推进的劳动纠纷多元处置化解闭环机制,从源头到最终执行,各环节紧密相连,提高规则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更有利于助推“就业友好型”城市建设。
保障劳动者权益,不给企业“加包袱”。改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环境,更重要的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新就业形态中平台企业的监管,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沟通和调解机制。部分地方仅注重兜底保障,忽视激励,部分企业欲降低成本,产生侵权行为。企业与职工是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从长远来看,员工权益保障与企业效益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兜底,同时推动政府奖补资金优先保障劳动者权益,这既为劳动者提供坚实后盾,又激励企业规范用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实现劳动者权益维护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平衡。
强调“预见”式治理,畅通劳动者权益维护渠道。变“被动处置”为“主动防范”,以欠薪治理为例,人力社保、劳动监察、公安等部门共享信息、联合行动,对恶意欠薪企业形成强大威慑。后续深化“人工智能+欠薪治理”应用平台建设,实现欠薪线索智能预警与全程跟踪,能进一步有效遏制侵权行为。
让普法宣传真正落地,劳动者自身知法、懂法,是筑牢权益保障根基的关键。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持续强化对劳动者的培训和引导,要让劳动者成为自身权益的有力守护者,如“安薪课堂”普法宣讲、“湖工普法”线上平台及网络直播等创新做法,实时答疑解惑,劳动者随时随地学法,知晓自身权益边界,在遇到侵权时清楚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只有全社会各方面、深层次地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让新业态劳动者在权益保障的阳光下“安薪无忧”、舒心生活,促进新业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劳动者与企业的共赢,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张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