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读湖州俗语

  洪明强

  自古以来,湖州百姓勤劳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百姓在长年的劳动与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我们从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湖州俗语中,可以看出湖州灿烂的文化、为人处事、孝道,以及动物的习性,农事、气象知识等,湖州俗语涉及方方面面。

  先说说两个湖州俗语故事。第一个:“吴山渡港里抲汪丁,一抓一大把。”说的是太湖一带大钱港、长兜港、小梅港、旄儿港,包括东西苕溪里的雌汪丁鱼,产籽前,一定要游到吴山渡(长兴港口一带)的苕溪里待产,每年的6至7月初,也正是梅雨季,因吴山渡一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苕溪里的水温,河水流淌的速度等诸多因素,很适合汪丁鱼在这一带产籽,久而久之,就有了这句民间俗语。第二个:“黄白鱼逆水游目山。”白鱼,也叫翘嘴巴白鱼,古时又叫黄白鱼。相传,在明末清初时期,每年的梅雨季,太湖流域洪水泛滥,太湖洪水经常倒灌,翘嘴巴白鱼的习性爱逆水游,成群的白鱼结伴游入大钱港、长兜港,绕湖州城边的龙溪港(护城河),由于西苕溪水流湍急,成群的白鱼逆水游得正欢,时而跃出水面,时而与其它白鱼撞击一下身子,逗逗乐,继续逆水前行,不知不觉游到了目山。目山在今钮店桥村附近(与长兴交界处),目山山虽不高(不足百米),但西苕溪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转弯,黄梅水在转弯处加快了流淌的速度,爱逆水游的白鱼们再也游不动了,在目山下稍作停留,便顺水流而下。

  湖州属亚热带地貌,西面山高林密,幽深无限;东部广袤无垠,空旷舒展,东西部的生态环境截然不同。清《重修浙江通志》上是这样形容湖州的山水:“夫水源于山,始分而终合;山别于水,始合而终分。”古往今来,湖州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人才辈出,流传在湖州民间的俗语,其寓意精深,已成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生活琐事俗语——

  “辫子朝前,勿比从前。”意思是说以前穷得叮当响,如今富得流油的人。

  “手捏罐头,呒啥话头。”就是说这个人很难弄,讲不清道理。

  “尾巴翘到头顶心,坍台坍到脚后跟。”说的是狂妄自大的人,关键时总是掉链子。

  “蚱蜢炒螺蛳。”喜欢轧闹猛、凑热闹的人。

  “谢谢礼拜九。”意为算了吧,省省吧,形容人做事总是半途而废,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有戏本本到,呒戏游府庙。”说的是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荡的人。

  “太湖里不死,死啦夜壶里。”说的是阴沟里翻船,也说大人做事输给了小孩子。

  夫妻之间、邻居之间的家庭琐事俗语——

  “儿子不养娘,孙子吃阿爹。”儿子不赡养自己的亲生母亲,等老了,自己的儿子也不会赡养他们,甚至还会啃老吃阿爹的。

  “夫妻相骂是常事,闲人插白是多事。”夫妻之间吵架,旁人千万别插嘴,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船头上相骂,船艄上搭白。”说的是夫妻船头上吵架,船艄上和好如初。

  “拳头上出孝子,筷箸头上出忤逆。”说的是对子女管教严格,孩子长大了一定是个孝子,过分溺爱会培养出败家子,但也不能过分棒打孩子。

  “死了千碗到坟头,勿及一碗到床头。”孝顺父母要尽早,不要到了父母双亡,再尽孝为时已晚。

  “勿识路可以问,不识人苦一生。”可以用另一句俗语作解释“捉螺蛳搭好伴”,多与好人善良之人做伴、交朋友,自己也会变成好人。

  “吃苦勿记苦,老来呒结果。”年轻时吃的苦一定要记牢,不能虚度光阴,老了才能享福。

  “勿识人头,吃一世苦头。”交朋友一定要看人品,人品差的千万别交,否则吃苦头的是自己。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说的是人品好的人,跑到别人面前脸上也有光彩。

  “粪桶料勺在一道,笤帚畚箕做夫妻。”意思是说虾配虾,蟹配蟹,找对象千万不能挑三拣四,平民百姓就配平民百姓。

  “万宝全书缺只角。”形容再精明,知识再全面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事。也说那些自高自大的人。

  “横竖横,拆牛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去做好。

  “平时有余粮,急时心不慌。”说的是平常过日子时,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要留有余额。

  农事俗语——

  “只种勿管,剩只空碗。”田间地头,秧苗蔬菜播种后要勤于管理,除草、除虫、施肥,才能喜获丰收。

  “前树后竹,子孙享福。”在自家屋前种上树,屋后种上竹子,每年都有蔬菜吃,还能增加家庭的收入。

  “良田勿种粮,迟早饿煞娘。”田里经常荒废,家里终有一天会揭不开锅。

  “黄豆开花,捞鱼摸虾。”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初,正值梅雨季,农夫们在河里捞鱼摸虾,此刻也是黄豆花绽放的时节。

  “清明螺,胜过鹅。”清明前的螺蛳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富含钙、铁、锌等矿物质,及维生素A、B,中医认为螺蛳肉能清热利水,解毒消肿。

  “种田人家勿养猪,好比秀才人家勿读书。”古时,庄稼人户户养猪,秀才家家家读书……

  湖州气象俗语——

  “徽州人识宝,湖州人识天。”徽州人能识别古董,湖州人能精准地把握天气。

  “春打六九头,遍地走耕牛。”每年的六九,气温渐渐回升,耕牛刨地松土,农民开始播种。

  “金盖山戴帽,大雨就来到。”金盖山上戴帽,说的就是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就会倾盆而下。

  “惊蛰落一点,九九倒头转。”说的是惊蛰这天不能下雨,一下雨,一定是冷空气的前兆。

  “清谷田鸡呱呱叫,清明粽子稳牢牢。”每逢清明时节,田鸡就开始呱呱叫起来,于是,家家户户就要包粽子,这是湖州的风俗。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冬雾雪。”这句俗语,说的是一年四季里的雾,所展现的气象,气温都不同。

  夏天俗语——

  “小满动三车(油车、丝车、水车)。”小满节气,预示着真正的农忙开始了。

  “芒种芒种,样样要种,一样勿种,就要落空。”芒种时节,农夫们把该种的庄稼全部种上,缺一不可。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意思是小暑很热,一年中热在前面了,大暑就会很凉快。

  “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在小暑时期吸收了水中、土壤中丰富的营养,此时吃食黄鳝,蛋白质的含量最高,有赛人参之说。

  “小暑打雷,重做黄梅。”小暑这天打雷,说明老天爷的梅雨还没下完,得重做黄梅。

  “夏至响雷三伏旱。”夏至那天打雷,预示着三伏天高温干旱。

  秋天俗语——

  “着衣秋主凉,脱衣秋主热。”立秋那天在早上或中午立秋,说明还要热上好长一段时间。立秋时间在晚上,叫脱衣秋,说明天气很快会凉下来。

  “白露身勿露,赤膊如猪猡。”白露以后,气温逐渐转凉,喜欢赤膊的男人都穿上了衬衫。

  “白露花结籽,果树采摘正当时。”白露时节,也是收获的季节,田里的稻子已成熟,果树上的橘子、柿子等开始采摘。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一到,湖州的天气渐渐转凉。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寒露时节,田里的稻子开始泛黄,到了霜降,金灿灿的稻子都倒在了田间。

  冬天俗语——

  “冬雪是财,春雪是灾。”冬雪下来,铺在土壤上能冻死害虫,使土地变的更加肥沃。而春雪是冷空气携带而来的,雪中夹杂着许多污染物,春雪融化的水是不能喝的。

  “立冬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立冬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那就是个干冬天,也是个暖冬。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时节就已结水成冰,到了大雪节气就会更加寒冷,冻穿河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冻三尺厚,需十日半月的超低温才能形成。也形容做成一项伟大的工程,是靠无数的百姓,技术人员,几年日积月累的付出与努力才做成的。

  “三九四九,太湖连底冻。”三九四九,是湖州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大寒像春天,家家哭荒年。”大寒的气温热成春天一般,那这一年一定是个灾荒年。

  湖州的俗语歌谣——

  “隔壁阿姆春气发,清明起早游白雀。盘拢髻,古金簪,玄色裙,纺绸衫。胸口吊条花丝帕,手里捏把绸布伞。眉毛画的柳丝长,胭脂搨上桃花腮,跨一步来扭三扭,以头到脚三道弯,啪嗒啪嗒游弁山。”此首俗语童谣,是唱一位阿姆在游白雀、弁山途中,头发梳个髻,发间插个簪,涂脂画眉,身穿丝绸衫,手里捏着一把绸布伞,跨一步扭三扭,像似在扭秧歌,风趣幽默,耐人寻味。

  《本草纲目》中的萝卜和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勿要郎中开药方。”这句流传在湖州民间久远的俗语,读上去不仅朗朗上口,更蕴含着中医界深厚的养生智慧,这句俗语引导人们根据季节的转换,来选择食物,以达到调理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萝卜和姜,原本就是两味中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作了详细的记载:“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老姜性温,能促进血液循环,驱散体内寒气,食之姜汤或泡脚,能缓解之头痛、鼻塞。”

  湖州俗语,流传久远,知识面广。千百年来,这些俗语至今仍散落于湖州民间。现收集解读了54句湖州俗语,以飨读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时评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铁笔写仙潭 旧砖刻古镇
解读湖州俗语
“抓鱼”,还是“罱河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