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200株象鼻兰搬到野外“新居”

  记者  陆晓芬

  本报讯  5月13日下午3时30分,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团队把一株株嫩绿的象鼻兰幼苗小心翼翼地固定在枫杨树北侧树干上。苔藓覆盖的湿润树皮与缠绕的棉线形成天然温床,200株经30天驯化的健壮种苗在此开启野外“新居”生活。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表示, 这是浙江省第4个象鼻兰野外回归点,标志着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群重建网络在省内加速铺展。

  “选择这个时间点移栽,是为避开强光,枫杨树皮沟壑能锁住湿度,苔藓层更是天然湿度计。”该管理局技术负责人全程指导作业。作为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象鼻兰对光照、湿度、附生基质要求严苛,野外自然繁殖率不足千分之一。此次应用的“菌根共生+微生境模拟”技术,由浙江农林大学与清凉峰保护区联合攻关,通过人工培育菌根提升幼苗抗逆性,并利用三维扫描精准复原其原始生长环境的温度、光照及附生基质参数。

  “此次回归不是简单移植,而是构建‘人工种群—半野生环境—完全野外’的阶梯式保护体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回归点周边已设立智能生态监测站,全程监护象鼻兰生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综合
   第08版:副刊
习近平分别会见两国领导人
政企同心加快建设高能级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湖调研 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工作
以“产业新剧本”迭代“招商大舞台”
特医食品产业实现“零”的突破
车间跳起“机械舞”
人口固定样本跟访调查将启动
200株象鼻兰搬到野外“新居”
466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率超78%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