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466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率超78%

我市创新三维治理模式守护名城基因

  记者  徐斌姬

  本报讯  初夏午后,漫步湖城小西街,斑驳的老墙与时尚的文创空间相映成趣,明清古宅中流淌着咖啡香气,幽深巷道串联起非遗工坊与艺术展览。

  去年以来,我市推进夜景亮化改造与业态升级,街区知名度大幅提升。街区去年共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0万元。据悉,2010年启动的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投入11.8亿元,不仅保留了2万平方米江南老街原貌,还植入现代生活设施与创新业态,让古街变身为年轻人集聚的创业热土。

  小西街的蝶变,折射着我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哲学。近年来,全市秉持“保护与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以规划为笔、活化赋能、机制固本,创新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三维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历史文脉传承与城市发展动能共生共荣的特色之路。

  在规划引领上,我市下足“绣花功夫”。全市全面启动市、县两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同步推进 8 个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其中,湖州名城保护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并上报住建部审查,长兴上泗安村保护规划获省人民政府批复,形成梯次推进的规划实施格局。同时,我市将 “千万工程” 展示馆、景溪水电站等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重要建(构)筑物纳入保护名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全时段、全要素动态管理。目前,全市历史建筑总量达 466 处。另外,以《湖州市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城市设计》为指引,老城核心区等重点片区正在开展小规模、渐进式更新。

  活化利用,则让历史建筑从“沉睡”走向“新生”。市建设局介绍,在 “政府引导 + 社会参与” 机制助力下,466 处历史建筑完成修缮,活化利用率超 78%,德清原人民银行金库等古建老宅变身展示馆、非遗工坊等。另一方面,深度挖掘运河、丝绸文化,推进 80 处传统建筑保护性修缮,南浔古镇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年接待游客超 2000 万人次。

  (下转A02版)  (紧接第1版)

  为了给古建筑撑起 “保护伞”,我市借助省白蚁防治专项活动,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完成 40 个传统村落、83 处历史建筑综合治理,小西街白蚁防治工程等 3 个项目获评全国示范。

  机制创新同样是这场城市蝶变的“幕后推手”。以名城保护规划修编为契机,我市促成业界与学界 “强强联手”,构建起大保护格局。专项联合督查及 “回头看”如同“紧箍咒”,20 余个历史建筑挂牌、消防安全等问题被逐一攻克。《关于加强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建设项目联动审批监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接连出台,为文物保护单位装上 “安全锁”。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小西街改造利用做法成效入选住建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菰城之源” 等 7 条游线入选省级共富风貌游线,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综合
   第08版:副刊
习近平分别会见两国领导人
政企同心加快建设高能级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湖调研 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工作
以“产业新剧本”迭代“招商大舞台”
特医食品产业实现“零”的突破
车间跳起“机械舞”
人口固定样本跟访调查将启动
200株象鼻兰搬到野外“新居”
466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率超78%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