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妍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感。为了一站式解决居民的养老育幼问题,让朝阳无忧、让夕阳无虑,从去年起,我市开展了“老幼共托”试点,通过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的整合,让“一老一小”成为彼此生命中的“新同学”。
一年过去了,“老幼共托”能否发挥“1+1>2”的作用,“朝夕相伴”能否从两端走向共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现象——
“老幼共托”模式渐兴
孩子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带领下,无忧无虑地学习、玩耍;一旁,祖辈们结伴聊天、跳舞散步,怡然自得……像这样“一老一小”和谐共处的场景,在德清县乾元镇直街社区已经成为日常。
“周二,中心幼儿园的姚老师和费老师会来陪宝贝玩小猫钓鱼。周四,第一幼儿园的洑老师会来教宝贝做贴贴乐的手工,都是宝贝喜欢的课程。”看了看贴在婴幼儿照护驿站的本月课表,社区居民简奶奶迫不及待地和小孙女分享这个好消息。
近一年来,简奶奶的小孙女已经成了驿站的常客,在老师的陪伴之下,孩子越来越活泼,能力也越来越强,这让简奶奶格外开心。而她自己,则在隔壁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据乾元镇直街社区党委书记张国梅介绍,为了满足代际融合需求,减轻老人带娃压力,直街社区将辖区内的两幢危房拆除后改建成了紧挨着的“老少共托”场所,推出“一老一小”融合服务。
在婴幼儿照护驿站记者看到,200平方米的场地设置了玩耍区、阅读手工区、母婴室和休息区,每周都有专业的幼儿园老师定期来驿站开展亲子活动和家长课堂,满足0至3岁婴幼儿及家长的需要。在驿站的旁边,一幢近8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长辈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这种‘养老+托育’的一站式融合服务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肯定。今年,我们打算提高服务的覆盖面,由镇政府牵头引入‘家门口青少年宫’项目,让青少年家庭的老年人也能在这里找到专属于他们的快乐天地。”德清县乾元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翁美玉告诉记者,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家门口青少年宫”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场地改造,将于6月正式启用,为更多家庭搭建代际共融的平台。
探索——
养老育幼并非简单“做加法”
和直街社区一样,吴兴区墙壕里社区也在去年推出了“一老一小”社区服务驿站。
“通过积极盘活社区闲置空房资源,我们引入了强社合伙人‘桐学号’,打造了‘老桐学’和‘童喜馆’两个场所,为社区‘一老一小’提供普惠服务。”墙壕里社区党委书记朱丁艳告诉记者,“老桐学”以“50+”乐龄生活空间为特色,侧重养老服务,通过兴趣学堂、家庭服务、文旅出行等相关内容,提升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紧挨着“老桐学”改造的“童喜馆”,则是专门为儿童推出的社区共享成长空间,通过普惠亲子早教服务,为家庭养育社群建设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采访时,记者注意到,作为吴兴区首家社区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点,这家“一老一小”社区服务驿站的“老幼共托”打破了固有隔阂,成为破解“双龄共养”难题的一项有效举措,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据“桐学号”负责人朱晔介绍,其中场地的问题就是最大的制约因素。“通过和居民的交流,我们发现如果是本小区的业主,对这项服务还是认可的,但是哪怕同属墙壕里社区的其他小区业主,也会觉得不方便。”朱晔说,结合之前的经验,目前他们也在对项目进行调整,希望能从社区居民的实际出发,以就近、方便为原则,积极组织老幼共融的兴趣活动,组织家庭出游、引入家庭心理指导等形式,推动“老幼共托”新模式的健康发展。
思考——
代际融合如何实现多方共赢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服务效能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将养老和托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探索,不仅能解决养老托育的实际问题,还可以通过各种资源的利用,构建家门口的“全龄服务圈”,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那么,社区里的“老幼共托”能否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如何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平时我们上班,家里的孩子都是托付给老人照顾的。如果‘一老一小’能得到妥善安置照顾,我认为可以大大减轻我们的后顾之忧。”“新手妈妈”李萌说,如果她身边也有这样的“老幼共托”,她非常乐意尝试。
和年轻人不同的是,作为参与者的老人,对此却相对比较谨慎。63岁的施利萍说,女儿把孩子托付给她照顾,她肩头的担子就很重,尽管有人能帮一把,可以让她轻松一点,但是对“老幼共托”机构的卫生、师资等,她都不能完全放心,“自己在家照顾孩子,人虽然累点,但是放心。”
针对市民的观点,市人大代表、吴兴区朝阳街道碧浪湖社区党委书记杨笑认为,在社区空间用于“一老一小”服务,是织密“一老一小”服务网络的有效探索。但是要把“老幼共托”这件好事办实办好,还需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对硬件设施投入、师资及照护人员的要求等方面,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确保“老幼共托”服务的规范性,从而推开“代际共融之门”,让“朝夕相伴”真正从两端走向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