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45处外摆区激活城市街巷,2500余个便民摊位编织民生幸福网——

外摆经济:小市集撬动大民生

  安吉森源夜市

  执法部门进行全方位巡查

  南浔丁家桥夜市

  吴兴区田盛街沿河外摆区域

  吴兴区织里振兴夜市

  文/记者  王艳琦  本版图片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提供

  一张方桌撑起市井烟火,两米外摆丈量治理温度。

  露天餐桌上、夜市摊位前,袅袅热气在食客的欢笑声中升腾而起,熙熙攘攘的人流,让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不断攀升。

  从占道扰民到文明经营,随着外摆规范有序推出,我市以治理智慧重塑城市温度。面对“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治理难题,我市以疏堵结合破题,在秩序与活力间找到平衡点。

  145处外摆区、2500余个规划摊位,见证着执法理念从堵罚向服务的蝶变。通过不断重塑城市公共空间价值,给消费者带来形式多样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选择,也为城市注入了蓬勃活力。

  从“围追堵截”到“疏堵结合”

  “店面成本太高,以前我们是到处流动的,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安稳多了。”在吴兴区织里镇振兴夜市,老李正熟练地拌着芝麻酱。这位与流动摊车相伴10余年的“老游击”,如今在这里找到了事业新坐标。

  作为中国童装之都,织里镇曾因3000余家童装企业催生出独特的“马路市场”。每当华灯初上,各色美食摊位如雨后春笋占据街巷,在方便市民的同时,也带来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治理难题。

  “多年‘游击战’让我们明白,单纯依靠堵和罚无法根治问题。”织里镇相关负责人道出城市治理的痛点。

  破局始于治理思维的转变。当地成立专项调研组,通过多场民情恳谈会倾听民意,推出疏堵结合的创新模式:免费摇号入场确保公平性,统一餐车标准提升市容形象,积分制管理强化经营自律,每日闭市后“摊走地净”成为硬指标。

  不仅如此,我市推出“夜市监管一件事”,联合多个职能部门,以“一支队伍”对夜市开展全周期闭环式监管,形成了夜市监管清单,覆盖从审批、搭建到运营等全过程,做到检查全覆盖、监管无死角。

  从秩序维护到纠纷调解的全链条服务,让摊主们从“打游击”转为“正规军”,实现城市“烟火气”与“文明范”的和谐共生。这种治理创新在湖州全域结出硕果。

  南浔丁家桥夜市的蜕变尤为典型,这个毗邻高校的自发聚集点,如今已成为日均接待超万人次的“夜经济地标”。百余摊位次第铺展,烧烤架上跃动的火苗映照着食客期待的面庞,文创摊位前游客细选古镇特色的书签、明信片,游戏区里孩童专注套圈的身姿与家长的笑语交织,共同绘就鲜活的市井长卷。

  夜市经济的繁荣背后,是精准对接需求的智慧。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学子消费热情的驱动下,在周边社区居民对便利生活的追求中,相关部门将原本散乱的摊点整合提升。既有接地气的各地风味小吃,也有展现地方文化的创意产品,更有配套完善的管理服务,让夜市既保留市井温度,又焕发文明新貌。

  从织里到南浔,从溪心夜市到仁皇山深夜食堂,我市正书写着城市治理的新篇章。这种以民需为导向、以疏导为路径的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摊贩的生计问题,更培育出夜间消费新场景。

  当堵罚思维转变为服务理念,当管理对象转化为治理伙伴,这座城市成功破解了秩序与活力兼顾的治理难题,让升腾的烟火气成为照亮民生的温暖之光。

  从“谋生需求”到“共富载体”

  “在家门口就能逛市集,还能体验传统文化,这个安排真暖心!”日前,在吴兴区龙泉街道祥和社区,居民王阿姨捧着刚买的非遗剪纸,笑意盈盈地看着热闹的惠民集市说。

  蓝色身影穿梭其中,维护秩序、畅通道路……这成为集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个由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颁发全市首张外摆经营占道许可决定书的惠民集市,正成为湖州城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以“规范管理+柔性服务”双轮驱动,通过外摆经营许可制度,在城市空间中开辟出民生服务新天地。在标准化设置的外摆摊位中,既有自产自销的菜农果农,也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创展位,更预留了公益帮扶摊位。社区网格员与执法队员组建“集市调解队”,及时处理油烟、占道等投诉,建立商户居民“问题共商”微信群,形成多元共生的市集生态。

  外摆经济的规范发展带来了看得见的民生改善。菜农李大姐的摊位前,当季蔬菜整齐码放:“在这里我们放心,不用‘打游击’,生意也不错。”通过社区帮扶申请到摊位的失业人员小赵,正忙着打包手工面点:“摆在外面,路过的人买东西更方便,买的人也就多一些。”

  这股创新之风同样吹向了长兴县太湖街道。在原太湖观景平台上,“太湖有风青年集市”施工团队正紧锣密鼓推进建设。项目规划滨水休闲区、市集街区及生态停车场等,在保留原有集市烟火气的基础上,新增湖岸美食街、林下露营区、有风剧场等场景。

  项目运营方介绍,通过打造“滨湖文化”标识空间和网红打卡点,该集市将文化、休闲、旅游深度融合,预计带动青年就业、创业近百人,停车场等设施每年还可为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

  为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点燃城市烟火气,今年我市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创新推出“周末集市+便民惠民乐民”新模式,通过线上预约与线下运营相结合的形式,既保障了市集管理的规范性,又提升了市民参与便捷度。

  同时,聚焦“一集市一特色”目标,有机整合城市碎片空间,吸纳农家有机产品、市井小吃、手工艺品、新潮文创等多元业态。在吴兴区,非遗剪纸与有机蔬菜摊位比邻而居;太湖畔的“湖咖”飘香与水岸音乐会相映成趣,形成兼具市井烟火气与品牌辨识度的精品市集集群。

  “管理不是简单限制,而是用服务激发活力。外摆经济既要有烟火气,更要文明有序。”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表示,这种治理创新不仅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更以“小市集”撬动“大民生”,进一步丰富了惠民内涵‌。

  从“市容管理”到“活力再造”

  “我们店刚开,需要招人,把招聘广告贴在店外,对我们和求职者都很方便!”在南太湖新区星火天际外滩广场,商户金先生在自家玻璃橱窗上张贴了宣传海报,并在店门口放置了宣传小架。

  这些由综合行政执法队员提前介入指导完成的招聘广告,正是我市近期出台《关于有序推进外摆经营 助力提振消费的指导意见》的又一细节体现。在符合条件的区域内,招聘招商海报、宣传张贴、节日布置等10类情形不受限制。

  此外,根据《指导意见》,允许商户在自有红线范围内灵活设置轻餐饮、文创休闲等外摆场景。在鼓励商户摆出个性、摆出特色的同时,也有一些必须遵守的规范,如在外摆经营范围内剔除了极易产生噪声、环境污染的重油烟餐饮业,并落实环境卫生责任,最大限度减少扰民。

  在吴兴区田盛街,沿河街区设置了外摆的桌椅,还有轻纱、阳光房等,每到下午,就会有市民前来喝咖啡、聚餐,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我们最近经常约到这里来喝喝咖啡,吃点简餐。”轻纱帷幔下,市民赵女士与好友围坐在藤编座椅间,轻餐饮成了她们的不二选择,“傍晚坐在这里还能感受河畔微风,心情也舒畅”。

  “以前摆张桌子都担心被劝离,现在执法队员主动指导布置方案。”在南太湖新区龙溪街道一家咖啡店外,店主王女士正在执法部门划定的区域内摆放桌椅,调整遮阳伞角度。其店铺所在的联科商务中心商圈,统一规划了外摆区,客流量持续增长,销售额显著提升。

  目前,我市共设置145处外摆经营区,经营区域面积12.4万平方米,规划摊位超2500个。针对外摆区域的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与卫生问题,既保障市容秩序,又释放创意空间。

  随着政策持续发力,“外摆经济”正重塑城市生活形态。市民孟女士家住联科商务中心商圈附近,她发现外摆区让商场与街区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过去商圈下班就冷清,现在晚上9时还能看到遛弯的市民,真不错”。

  方寸之间孕育无限可能。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创业梦想在街头生根发芽,从咖啡店的露天座到外摆摊位前的霓虹灯,这些充满创意的外摆形态,既让街角重拾生活气息,也推动商户探索出多样化经营模式。

  “这样的外摆经济,把我们的生活气息又重新带回到了街边,也使商户的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文超认为,针对外摆经济,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同时也要展现湖州更多的文化特色。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145处外摆区激活城市街巷,2500余个便民摊位编织民生幸福网——~~~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广告
外摆经济:小市集撬动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