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玲利
“编号144,正常。”“编号147,正常。”近日,湖州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汪杭军带着学生奔走在仁皇山景区,检查1个月前埋在土里的白蚁监测装置情况。
在景区的绿化带、树丛里,埋着不起眼的绿色塑料盒,一旁立着红色指示牌,写有“白蚁监测 请勿破坏”的字样。这些不起眼的绿色塑料盒,是他们团队研发的白蚁智能监测器。
浙江温暖湿润的气候为白蚁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白蚁筑巢并危害周围的建筑与木结构,长期忽视可能带来重大安全隐患。传统的人工巡查和白蚁治理模式费时费力,发现蚁害时往往已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原本深耕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汪杭军,因承接浙江省“揭榜挂帅”项目,与白蚁防治结缘。面对这个陌生领域,他和团队从零起步,将信息技术与传统防治方法相结合,开启了跨学科攻关的探索之旅。
“这些小东西比我们想的要狡猾。”汪杭军回忆说,应对最初设计的重力传感器,白蚁会用泥土糊住弹簧;换成摄像头,又被泥巴封得严严实实。团队不得不在实验室培育白蚁群,记录其活动规律,最后决定用美食诱惑。
“你看现在圆柱形的装置内,上层密封层里装有电池,续航时间可长达2年。下层放置木块,中间镂空,有可导电的黑色纸片。”汪杭军介绍,“传感器上有白蚁喜欢吃的食物,一旦有白蚁食用,传感器便可将相关信息实时传输到后台。”
环境也是一大挑战。“去年雨季,一些设备因进水失灵。”团队成员徐启骞说。经过多次改进,最终采用多层密封技术解决防水难题。
除了仁皇山景区,莲花庄、飞英公园、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多地也安装了白蚁监测装置,可及时、快速、有效地对白蚁进行防治,为守护湖州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