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华
这个夏天,乡村俨然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稻田里飘出咖啡香,变身网红打卡地;田间地头传来欢声笑语,演绎“小小农创客”成长记;山林古道焕发新生机,成了徒步爱好者纷至沓来的“梦中情路”……
一切变化的背后,站着一位特殊的“女魔法师”——谷堆农创主理人、乡村CEO沈一婷。
初见沈一婷,温柔而又热烈,灵动不乏飒爽。从三尺讲台到万亩田园,从中职教师到农创主理人,她的转身带着新时代的破茧之美。
“运营是乡村的脉搏,而我,想做一个把脉人。”她说。
培育乡村“新势力”,她是农创“女教头”,把课堂搬到乡村田野,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引入乡土,采用“理论培训+基地实训+项目孵化”三维模式,三年间已培育8名青年农创客。
策划乡村新IP,她又化身品牌“星推官”,用商业思维重组乡村生产要素,把单一农业升级为“农业+”复合业态,把土特产变成“潮品”,让“沉睡资产”变成“活力资本”。三年来,已创新策划、运营乡村5个IP。
在湖州的绿水青山间,沈一婷正引领一场重构乡土文明的创新实践。
1 育·新农人崛起
“小咖啡”撬动大产业、种菜“种”出产业联合体……日前,在位于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的谷堆现代化农创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共”(共建、共享、共创)老友记沙龙气氛热烈,沪湖青年农创客齐聚,分享一个个精彩的创业故事,碰撞智慧的火花,激发创业斗志。
这样的头脑风暴,经常在谷堆现代化农创园上演。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农创客直陈创业痛点难点,共享方法论、共建商业逻辑、共创社群经济,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
农创客,这一新势力正崛起于沃野平畴。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以来,全市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8515名。
然而,随着农创客队伍不断壮大,“成长的烦恼”日益显现:创业技能、经验不足,项目运营缺乏专业指导、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创业难度和失败率偏高。
这正是沈一婷接手谷堆农创后,面对的首个课题。“培育农创客,就要扬长补短。”她认为,必须从创业方法、运营方略、经营技巧等方面着手,为农创客补齐短板。
2022年底,谷堆现代化农创园进驻八里店镇移沿山村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沈一婷的带领下,重点打造农创孵化平台、农科研究平台、农业数字平台三大载体,辐射带动更多的青年投身农业农村就业创业并走向成功。
目前,谷堆现代化农创园已形成了“1+5+N”的管理运营模式,即打造1个国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农产展示中心、农创客孵化中心、农科研究中心、农业数字中心、农品品牌化中心5个中心,以及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互联网新型农品主培基地等N个基地,为农创客孵化和培育提供全链条式服务。
“家”有了,活动少不了。
聚焦农创客的需求,她和团队精心制作服务菜单,推出了“谷堆听你说”“我们的共富计划”“我们的振新事”等系列品牌活动,将“理论培训+基地实训+项目孵化”的培育模式落到实处。以“谷堆听你说”农创沙龙为例,目前已推出30多期,不仅为全市农创客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而且吸引了新疆、上海等全国各地的农创客慕名前来。
农创客们由衷赞叹,创业路上,谷堆农创就是他们的“加油站”。
2 扶·双向奔赴
“321,上链接。”谷堆现代化农创园的直播间里,“阿立啥都会”正在直播。主播许立声情并茂,把湖州特色农副产品推介到千家万户。
2022年,大学毕业的许立选择回乡创业,办起了养鸡场,瞄准了红火的直播带货。“有想法但也退缩过。”他说,场地、设备、经验都是“拦路虎”。
就在他踌躇徘徊时,谷堆农创和沈一婷主动递来了橄榄枝——谷堆现代化农创园提供免费直播间,配备基本的设施设备,并邀请他参加直播带货相关的培训活动。
“培育农创客,就是培育乡村的‘造血功能’。我们想为乡村培养一支留得住的在地农创客队伍。”沈一婷说,农创客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年纪轻、学历高、善创新。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将新思路、新技术、新业态带入乡村,转变乡村传统发展观念,实现农创客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针对农创客的特点,谷堆农创推出了一系列创业帮扶“套餐”:聚焦助农直播,签约主播,提供场地设备等支持;聚焦新技术,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助推产学研合作;打造“人才库”“项目库”和“市场库”,架起农业企业、乡村人才和市场的桥梁……
谷堆农创建立以来,已吸纳15个青年创业团队入驻,招引入村投资项目8个,培育乡村运营团队2个。
在沈一婷和谷堆农创的助力下,许立的直播风生水起,并带动了周边农户致富。今年春茶季,他走访安吉多个村,最终达成了直播销售合作。“这一季我们试点了一个村,效果远超预期,仅新茶就卖出了数千斤。”在他的计划里,接下来将携手北方的助农主播,合作推动特色农副产品的南北互通。
如今,谷堆现代化农创园迎来了越来越多和许立一样的农创客入驻。他们自我成长的同时,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带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方面不断创造价值。
3 种·IP出圈
春日里,到移沿山生态景区赴一场油菜花之约,已经成了许多人的共识。在这里,油菜花与古村落、水系相互交织,仿佛回到了古朴宁静的旧时光。
移沿山村是湖州最先发展农文旅的村庄之一。然而,伴随着设施老化、项目停滞,农文旅发展反而滞后。谷堆农创入驻后,沈一婷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移沿山村焕发新生机?
于是,她走村入户了解“家底”。“村里的旅游资源不少,可以充分利用,再引入新业态。”她将研学活动、湖剧下乡等引入移沿山村,与农事、农景相结合,推出了“油菜花节”等活动,让游人如织的场景再现。
“乡村运营的本质是让土地重新生长出经济价值与文化魅力,而品牌化则是这种价值可持续释放的密码。而且,农创的同质化较高,打造新IP无疑是好的出圈方式。”提及乡村运营的秘诀,沈一婷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如何打造品牌?借鉴谷堆乡创的成功经验,她充分挖掘村落历史文脉、民俗技艺、特色农产品、农事节庆等资源,构建起“品类品牌+产品品牌”矩阵。
移沿山村的实践证明,当传统农业遇上现代运营思维,一朵普通的油菜花也能绽放出惊人的经济能量。这也更坚定了沈一婷走好乡村规划之路。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全国乡村规划类项目100余件。
新IP也成为致富法宝。谷堆农创已帮助乡村招引投资创业项目8个,农户最高月收入达3.65万元,周边农户平均月增收6000余元。
走进谷堆农创,发现“种IP”已成新风尚:
“小小农创客”IP,实现乡村研学从活动升级为可持续运营的IP,构建“教育+文化+产业”的闭环;
“乡村陪伴师”IP,以“食宿换技艺”的方式,招募100名身怀十八般武艺的能人深入乡村,为乡村做“一件事”;
“谷堆音乐会”IP,通过企业搭台、村民当主角,赋予乡村活力与时尚基因;
……
从“卖农产品”到“卖体验”,从“流量变现”到“情感连接”,沈一婷以品牌运营帮助乡村完成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跃迁,让更多乡土品牌长出“金叶子”。
成长日记
1.谷堆农创开干 2022年12月7日
今天,“谷堆农创”在吴兴区国家农业产业园成立了。
乡村产业融合想象空间巨大,“文创+乡创+农创”,我们跨界融合,相互补不足,在传统边际产出递减的背景下,再融合突破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站式农文旅服务平台”,我们开干!
2.“谷堆”的意义 2023年7月27日
很多人问“谷堆”的意思。
我说:是一派丰收景象,聚谷成堆,人才成队。任何运营星辰大海的人都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那我们,就从一粒谷子开始我们的故事。
我们学习金华、丽水、衢州农业,分享吴兴经验。走出去,也带进来。
3.“我们的共富计划”来了 2023年7月29日
今天,“我们的共富计划”活动圆满结束。活动是面镜子,通过分享,再返回来“认识自己”。成长需要思考,需要行动,需要认清不足,同时也需要计划。要探索,会反思,能接受,敢创新,实现共建,共创,共享。
4.“小小农创客”厚植乡土情 2023年11月19日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能和孩子们共同见证在这片金黄大地上光与影的斑驳交汇。稻影重重,忙碌的人儿丰收雀跃。我们将汗水挥洒在大地上,大地再回馈给我们温情。
稻穗儿低头弯腰,我们也是,永远对土地深情热爱。
5.互相学习 2024年1月23日
2023年,赴山东临沂考察农业“大而精”,2024年有机会给临沂的老师叨一叨我们的“小而美”。
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因为有了一来一往,多了些许温度。
6.聊聊农文旅的未来 2025年6月20日
农文旅的未来,不是“做景点”,而是“种关系”,关系的深度和持续,决定了农文旅的生命力。单个项目孤立运营,缺乏区域联动,应该在有规划、有主题的方向下,多招募一些内容主体,从点状运营到全域闭环。
……
成长观察
蒋晓锋(浙江省新时代文旅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省乡村运营“十大教头”、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领军人物)
“谷堆农创”,突破传统乡村发展桎梏
沈一婷和谷堆农创的乡村运营实践,为当前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湖州样本”。这些探索不仅验证了“人才入乡”与“在地孵化”的可行性,更在3个维度上突破了传统乡村发展的桎梏。
首先,以“运营思维”重构乡村价值逻辑。
团队通过品牌化IP打造、业态复合化设计,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到“价值创造”的转型。其核心在于将乡村视为一个可持续经营的“社会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沉睡资产。这种模式与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运营理念异曲同工,但更贴合中国经济基底。
其次,探索农创客培育的“生态化路径”。
当前,全国农创客培育普遍面临“成活率低、持续性弱”的问题,而谷堆农创的“1+5+N”体系和“乡村陪伴师”构建了完整的创业支持生态:在前端,理论培训解决认知短板;在中端,基地实训提供试错空间;在后端,项目孵化对接市场资源。这种“陪伴式成长”机制,有效降低了青年入乡创业的边际成本,其“农创社群”模式更形成了知识外溢效应,值得在全国推广。
再者,促进IP化运营的“文化赋值”创新。
沈一婷团队深谙“乡村IP的本质是情感连接”。无论是“油菜花节”对农耕美学的放大,还是“小小农创客”对亲子教育需求的捕捉,都体现了对城乡消费升级趋势的精准把握。这种“轻资产、强内容”的运营策略,比单纯依赖硬件投资的乡村旅游项目更具韧性和传播力。
深入观察沈一婷带领的谷堆农创,也有几点建议和展望。
第一,警惕“IP泛化”风险。避免过度商业化稀释乡村文化原真性,建议引入文化人类学者参与IP设计。
第二,强化新媒体赋能。可探索新媒体各品牌矩阵的路径,扩大消费半径。
第三,呼吁政策配套。地方政府需在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等方面,为乡村运营主体提供更灵活的制度供给。
沈一婷和谷堆农创的实践印证了一个趋势:乡村振兴的下一程,必将由“资源驱动”转向“运营驱动”。她的故事不仅关乎个人选择,更映射了中国乡村在城市化浪潮中的另一种可能——让土地生长出经济价值,更生长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