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则名
在德清县的莫干山开元森泊度假乐园,众多游客近日乐享亲水活动带来的清凉和乐趣。“我们乐园内的工作人员,九成以上都是附近的村民,月薪基本都在3500元以上,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乐园负责人介绍。
当前全市共有近60家水上游乐项目企业,类型涉及水上乐园、玻璃漂流、山间漂流、瀑布、桨板、水上竹筏、游艇、帆船、溯溪等。游客的到来,催生出商流和资金流,促进了当地人就业,更吸引了具有活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青年群体加入,使县域旅游持续发展,不断孕育出新项目、新业态。
主打清凉休闲体验的“瀑布咖啡”创始人王丽君曾在东南亚游学,海滩、棕榈树、贝壳都烙印在她的脑海中。几年前,她计划在安吉县山川乡大里村的一处瀑布下打造一个“世外桃源”。“起初,有人质疑,山沟沟里人都见不到,能引来客流吗?如今,最多一天卖出3500多杯咖啡,上海、江苏的游客常常驱车前来打卡。”王丽君介绍,目前大里村每年除了有租金收入,还能拿到50万至80万元的分成。
“各类清凉游项目只是湖州县域旅游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有着规模庞大的青年入乡群体,2019年以来,湖州青年就业创业新增近39.4万人,文旅创业项目成为许多入乡青年的首选。”我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乡村扎根一份事业、找到一处远方、架起一座桥梁,这是很多青年在湖州的广袤乡村寻找到的“人生答案”。
“其实,湖州很早就开始探索乡村旅游帮助老百姓致富。据报道,1998年,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有5名在外务工的村民决定返乡,尝试联合开办‘农家乐’,当年度就为村集体贡献税收14万元。”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介绍。
时光荏苒,如今湖州的“农家乐”早已遍布乡村,演唱会、咖啡馆、户外赛事、疗愈体验等年轻化、时尚型、爆款式的乡村旅游业态正不断显现,塑造出更具活力的文化和旅游环境,带来更多的经营收入。
在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一群大学生在一个爱心形状的湖泊前,放置了躺椅,附加一杯68元的咖啡……这个名为“深蓝计划X”的咖啡馆年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
(下转A02版) (紧接第1版)
运用“两入股三收益”模式(即当地村民和村集体以资金、资源入股,以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形式获得收入),该咖啡馆助力当地村集体收入快速增长。
“如今,这个模式正复制到更多村庄,越来越多的入乡青年踊跃投身到各类文旅项目中,为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我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年,全市以创新促发展,在县域旅游中着眼于“村游”这个关键词,多措并举帮助村民致富增收,扎实推进乡村文旅运营,以景区化理念运营村庄,壮大景区化村庄集体经济,打造绿色共富示范样本。
最新数据显示,湖州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连续7年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农民人均乡村旅游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超15%。“村游富农”典型经验在2023年底被文化和旅游部发文向全国推广。此外,去年以来,湖州创新实施乡村文旅青年“7520”牵手计划,吸引百余个文旅运营管理创客团队入乡,直接带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