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李则名
7月12日,2025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浙江周”活动开幕,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开幕仪式上共同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浙江实践案例。其中,发布会现场分享的首个案例《矿坑涅槃》中,专门提到湖州对废弃矿坑的开发利用和探索实践,通过抚平“生态疮疤”、收获“金山银山”,吸引诸多外籍媒体纷纷点赞和报道。
矿坑涅槃是湖州近年来持续推进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近些年,我市积极探索对废弃矿坑治理的“创伤美学”,通过植被重建、土壤改良、水系连通、岸线重塑等修复技术,把100多处昔日的“生态疤痕”转变为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文旅项目,并归纳总结出一套环境更美、产业更兴、百姓更富的新路径,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生活方式”的美丽蝶变。
环境更美丽 “生态伤疤”变旅游景点
7月14日,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的格里恩咖啡馆游人如织,漫步于咖啡馆的四周,层峦叠翠、瀑布飞流,草坪、木屋、矿岩三者相互映衬,生态美景尽收眼底,营造出颇具特色的新场景,引得游客频频举起手机定格这醉人风光。
“去年底开业后,这里很快便成为年轻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点,社交媒体上,网友给这处咖啡馆取名为——浙江小‘瑞士’。”主理人谷雪松是“90后”,来自安徽阜阳。她告诉记者,“咖啡馆开业的第一个月就实现创收140万元,还有游客专门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过来打卡。”
格里恩咖啡馆所在的位置,过去的名字叫“湖塘里”,曾是村里的废弃矿坑,为了体现差异和特色,谷雪松创新设计,利用矿坑的黑色岩壁作主打风景,今年“五一”假期日均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并登上长三角热门咖啡馆榜单。
“以前五四村卖石头,矿山开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但也曾留下满目疮痍的‘生态伤疤’。”村民潘阿洙的家距离格里恩咖啡馆不到两百米,她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在打造成咖啡馆之前,这处废弃的露天矿坑曾因外貌丑陋,而被村两委的工作人员认为是丢面子的‘伤疤’,于是在矿坑周边安装了围栏和挡板。谁曾想,如今变成了游客争相前往的旅游景点。”
不仅是德清,长兴以前也被誉为“矿业大县”,不仅盛产煤矿,还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建材供应基地之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成为当时百姓致富最形象的说法。但矿山过度开采造成山体破坏等生态问题,社会反应强烈。多年来,湖州各地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其中一项关键内容就是系统开展露天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
在总投资251亿元的太湖龙之梦乐园的钻石酒店门口,当地年轻女导游每每向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介绍门口“圆梦潭”的由来时,总会讲起长兴县原陈湾石矿的过去:曾经,这里是一座以开采石灰石和建筑石料为主的老矿山,形成了多个废弃矿坑以及未开展治理的陡崖,“圆梦潭”正是园区7处废弃矿坑中最大的一个。
“如今,这处从废弃的矿山中实现美丽蝶变的景点,去年吸引游客超1650万人次。”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陈鹏告诉记者,站在“圆梦潭”岸边,可以看到太湖水、湿地水与矿坑水互相映衬,弁山与矿坑崖壁相映成趣的“三水一崖”独特景观。“伤疤”变景点过程中,湖州对各矿坑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利用,推动露营、村咖等文旅新业态蓬勃兴起,让过去的“伤疤”有机会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景点。宋茗茶博园内,管理人员在距离山顶、山脚20米至30米的距离种植树木,固水土的同时隔开人类活动区域;经济树种套种田间,如同为大山穿上一件花衣。“规范套种落叶林、常绿林等,虽会增加茶园田间培育难度,但能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广度,生物链循环建立后可减少80%的农药使用量。”方旭东说。
而针对朱鹮、扬子鳄、安吉小鲵等更具湖州特色的珍稀物种,保护工作就更加系统繁复。这些年来,在下渚湖朱鹮繁育研究基地、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迁地“专护”、就地“优护”、濒危“抢护”工作深入推进,朱鹮数量从最初的10只增长至858只;扬子鳄种群快速野外复壮,数量从11条壮大至9400余条;安吉小鲵存活率由原先的不足5%提高至70%,实现野外放归1500多尾。
百姓更富足 沉睡资源变惠民资产
竹海漫山、绿意扑面。7月12日上午,在德清县下渚湖畔的莫干山开元森泊度假乐园三秋叶矿坑露营基地的一场草坪婚礼现场,一对新人正在众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步入婚姻的殿堂。乐园负责人指着这处植被葱茏的场地告诉记者:“当初正是看中了这处矿坑独特的外观才在此选址兴建乐园,目前矿坑周边已建起1000多间客房,特殊的景色深受游客喜爱。”
消费者的新需求让诸多社会资本看到了“矿坑经济”的潜力。在湖州,越来越多的废弃矿坑在科学引导下经历“蜕变”,通过推动闲置矿山资源文旅化场景改造、文旅业态培育和文旅产品开发,吸引市场机制进行深度参与。
距离莫干山开元森泊度假乐园不远处的莫干山镇何村村铜官山,由古铜矿改造而成的“遇见地心洞穴咖啡馆”在今年5月初开门迎客,内部仍保留着90%的原始地貌。项目主理人蔡哲枭专门邀请了曾经在此工作过的40名铜铁矿退休工人故地重游、感受变化。
“我们通过合作入股方式与村两委签订协议,让这处常年闲置的矿坑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5万元,并链动周边民宿、徒步、露营等形成消费闭环。”蔡哲枭说,昔日的沉睡资源变身乡村旅游的珍贵资产,“矿坑经济”有效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和百姓致富。
不过,一个矿坑看看很简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往往主体多、产权关系复杂,在文旅项目开发利用过程中,资产的多方主体实现利益平衡同样是个难题。为此,湖州以转型利用、旅游开发为导向,逐步搭建起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措施得当、管理到位的工作体系,并针对各个矿山和地域特色,定制个性化方案,通过土地整治、植被建设、边坡治理等措施,达到让沉睡资源“变现”的效果。
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是全市最早探索这项“变现”制度的行政村之一。村里曾在水泥厂的位置挖了一个深度约108米的矿坑,废弃16年后形成了一处水面面积约几百亩的积水潭。为了开发成文旅项目,镇政府在5年前陆续收回了分散在不同主体中的废矿土地所有权。
2022年,一群青年创业团队找到红庙村的村干部,希望以合作的形式和村股份合作社联合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动“深蓝计划X”咖啡馆的打造。经过探讨商议,名为“两入股三收益”的运行模式呼之欲出,即村民和村集体以资金、资源进行49%占比的入股,公司则占股51%,后期由公司负责整个项目的运营,实现村民、村集体、公司的三方收益。
目前,“深蓝计划X”咖啡馆已累计接待游客60万余人次,年营收已达到3000万余元,并创下单日售出8818杯咖啡的全国纪录,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300万余元的新增收益。去年下半年开始,“两入股三收益”的运行模式在全市推广。
制度更健全 生态劣势变文旅优势
7月15日清晨,骤雨停歇,吴兴西塞山旅游度假区的妙西镇妙山村隐在山间薄雾中,好似一幅水墨画。
走进村里的简隐民宿小院,游客正在赏景、品茶、唠家常,好不惬意。民宿负责人赵丽敏曾在上海的旅行社工作。3年前,她决定回村创业,“因为村里的生态环境好、空气质量高,就算工作日民宿也基本会住满,节假日甚至需要提前1个月预订”。
不过,在赵丽敏家中长辈的记忆里,妙西镇过去可不是如今这番景象。25年前的世纪之交,镇上的矿山企业达22家,年产量1800万吨,村民40%的收入依赖开矿。“泥沙路、耳听炮、妙西到”,这句顺口溜反映了当时妙西采石业兴盛的情景。
“曾经的生态劣势变成当下的文旅优势,小小矿坑之变的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内容已细化到土地高效利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吴兴区介绍,过去20年,吴兴区坚持把“改善生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2023年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公示的《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名单》。
放眼全市,湖州这些年坚持用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文旅赋能,并针对绿色发展、资源节约、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环境治理等方面构建“四梁八柱”,出台《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支持文旅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些利好政策的引导,废矿的多元功能被持续放大。
在紧邻妙西镇的埭溪镇,昔日的30家矿山同样被全部关停,取而代之的是逐步崛起的美妆文旅产业。去年,该镇美妆文旅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越来越多的化妆品企业开始在这里集聚,瞄准文旅融合的方向进行创新谋划,侧重研学、疗愈等内容,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视角、沉浸式、体验化的文旅参观路线。
“辩证地看,废弃矿坑被市场选择变身为文旅新地标,也是文旅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表示,一方面,百矿千面的景观正好可以满足年轻游客个性化的文旅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矿坑大多处在城与乡的“中间地带”,本就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随着道路、交通、餐饮等配套更加齐全,矿坑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还将得到持续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