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宋豪亮 记者 朱寅敏
本报讯 “同心窑里·网络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活动日前在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举行,网络代表人士、专家学者及入乡青年共聚一堂,通过主题研讨、案例分享、项目合作,探索“流量 + 乡村”的多元变现路径。
活动现场,窑里村的实践成为焦点。团队精心打造的“窑里不一漾” 新媒体矩阵,通过短视频、图文等方式,将村庄的艺术气息、亲子活动和宁静水乡生活精准推送至目标客群;自主研发的“向村行”小程序,实现从线上引流、内容展示到活动预约、文创销售的一站式闭环。
游客动动手指,就能预约陶艺体验、了解艺术展览,甚至预订村里的特色民宿。2年间,90余场文旅活动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营性收入。曾经的空心村如今常驻着21名创客,更吸引了数百名 “云村民” 在线关注和参与。
改变的契机源于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以一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90后”姑娘为代表的青年创客团队来到窑里,用艺术的眼光和巧思,为沉睡的村庄注入活力。废弃的猪棚摇身变为充满童趣的窑文化馆,孩子们在此捏制陶艺;闲置的农房被改造成雕塑馆和艺术空间,村民质朴的生活场景成了诗画展上的主角。短短几年,一个以 “儿童友好艺术村” 为定位的新窑里逐渐成形。
“乡村的在线化传播正在向更深度的在地化体验转变。” 一名参与研讨的学者指出,窑里村的探索充分证明:新阶段的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找到自身的核心价值,并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深度挖掘和连接。
艺术唤醒了乡村的沉睡基因,而数字工具则为这份美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和价值转化的通道。窑里村锁定亲子艺术主题,通过数字平台精准触达、服务前置,让线上的关注真正转化为线下的体验和消费,进而带动村民增收、集体经济增长。“理想,叩在我心头,刚铺的水泥马路,生机勃勃,前程,阳光,都温柔。” 窑里村村民王爱玲在村诗歌节上写下的诗句,如今正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