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前后,敬老氛围格外浓厚,节日志愿服务从城市输送到乡村,社工为老人拍金婚照、教做手工,志愿者上门陪护等。“暖心流量”虽好,但往往活动一结束,关怀也随之断档,这类场景模式很难满足农村老人日常、零碎的养老需求。如何提升乡村养老服务的“持久力”?
如果说,外来志愿队伍因“水土不服”难以持久,那本土志愿者既是服务者也是同乡,凭借“知根知底”的特质,能深入民情,梳理难点、卡点,精准契合老人需求,从理发到义诊,为独居老人提供定制化照护,这份“邻里情”远非短期帮扶所能替代。
比如,养老服务联动当地爱心商家,共享场地、资源、技能等,让老人享受到实在便利,也让参与服务的社会力量获得群众认可,用精准激励留住本土志愿力量,机制的闭环,让志愿服务有了“众人添柴”的势能。
本土文化是志愿服务的“土壤”,重在“传承”与“续写”。湖州百姓历来重视孝道、敬老的家风建设,将志愿精神融入乡土文化,能唤醒更多人参与的自觉。安吉孝丰镇赋石村连续举办“孝子宴”,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孝老传统;表彰身边的“孝老爱亲”模范,以榜样激活全社会的敬老共鸣,为志愿服务注入文化动能。从“活动要求”到“文化自觉”,志愿服务有了代代相传的生命力。
摆脱“一日游”,为服务长久“续航”,本土化是农村养老志愿服务的“长寿基因”。每一份温暖都扎根乡土,老人的晚年生活便能被高高托举,“老有所依”成为乡村最动人的风景。
(张钰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