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记者 张璐
本报讯 不善于社交、爱钻牛角尖、有奇特兴趣,但是善良、单纯。你身边有这样与众不同的人吗?不过,很多时候他们会被周围人当成是“怪人”甚至“疯子”,于是被带到了专科医院就诊。
“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孩子,他们智商没有问题,大多成绩还很优秀,就是情商有些低,在与人交往中因为缺乏交往技巧,难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言语交流时直白,不懂得察言观色,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常被同伴孤立,甚至会被捉弄与欺凌,容易造成缺乏自信,焦虑、抑郁和愤怒的情绪,有时还在学校里有过激的言行。”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少科主任王轶虎解释,其实这些孩子只是患上了一种叫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疾病。
这是奥地利儿科医师汉斯·阿斯伯格在1944年首次记录缺乏非语言沟通技巧、低同理心、肢体不灵活等情形的儿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重视,并制定了相关的诊断标准,目前在美国DSM-Ⅴ被归类在孤独谱系障碍内。
那么,这些孩子会有什么特征呢?王医生介绍,除了前面提到的症状,他们对某类事物会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关注;在学习能力上与众不同,比如当他们处于学龄前期或学龄期时, 就会表现出对某些方面过分的兴趣, 例如算术、科学知识、阅读、历史、地理等。他们沉迷于此,在谈话和活动时都围绕着这个题目,但他们能说出非常丰富的有关知识;在自我管理方面他们非常需要得到帮助,在身体协调性方面常常显得笨拙;对某些声音、气味、质感或触觉会过度敏感等。
“虽然有明确的特征,但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诊断过程往往很曲折,容易被误诊。”王医生提醒,这些孩子在幼儿时期容易被诊断为孤独症,小学的时候容易被诊断为其他障碍,如多动症、语言或运动发育迟缓、情绪障碍、非语言学习障碍等。
到了青春期,对社会性和学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时,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症状才会明显。
不过,王轶虎也提到,随着年龄增长, 如果有理想的家庭和学校配合, 恰当的早期教育治疗, 这些症状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不少患者在沟通、交往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反,如果家长和教师缺乏对该病的了解, 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则会产生各种严重并发症,诸如严重情绪障碍(例如抑郁、躁狂抑郁)、品行障碍和学习障碍(书写障碍)等问题的比例相当高。
大部分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成年后能结婚、生孩子,有自己的职业,其中一小部分还能在自己的专长方面作出成绩,个别甚至做出极为优秀的业绩。
另外,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存在着对某些学科或某些知识的强烈兴趣和优异能力, 家长和教师应该早期敏感地发现这些兴趣和能力。在全面培养的同时, 也注意对患儿特殊能力的培养, 并尽可能将患儿的特殊能力转化到其他更广泛的学科和知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