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程一饮醉千年

位于乌山村的酿酒遗址
《北山酒经》
扫一扫 看视频

  宋代,湖州酿酒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品种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湖州人朱肱撰写了中国第一部酒经——《北山酒经》。

  H记者 陆晓芬

  900多年前,苏东坡两次在骆驼桥畔霅溪馆碧澜堂设宴,六客对酒,赋诗填词,留下了“前后六客会”的千古佳话。宴会上苏东坡喝的就是乌程酒。 

  900年后,小桥流水,对酒当歌。当我们再次来到霅溪馆寻迹宋韵时,似乎还能闻到那股风雅书卷气伴随着幽幽酒香,在这绵延的历史长河里微醺了千年,宛若一曲悠长的歌谣,激荡于苕霅两岸的每一条河流、每一方土地。

  (一)

  湖州有“酒之源”之称,与酒渊源至深。

  深在城名来源于酒。这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公元前248年,楚国春申君建菰城。秦灭楚,秦始皇崇尚实业,为表彰乌巾、程林酿出战国酒中巨擘“乌程酒”,即改“菰城”为“乌程”,作为县名一直延用至清代。乌程酒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款贡酒。

  深在北宋时湖州又出了个酒神——朱肱。他撰写的《北山酒经》是当今世界公认杰出的酿酒经典,也是我国古代酿酒史上学术水平最高,最能完整体现我国黄酒酿造科技精华的专著,被奉为酒业圭臬,跟陆羽的《茶经》齐名。同时,这也是历史上第一部酒文化的专著。

  朱肱的祖父朱承逸,住在湖州城东,为人乐善好施,曾担任湖州的孔目官,掌管图籍,相当于现在的档案馆,在当时地位很高。朱肱是朱承逸的第二个孙子,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其父亲朱临和哥哥朱服,都考中进士,堪称儒学世家,一门三进士,绝对是湖州的名门望族。

  朱肱曾在杭州官方机构都酒务酿酒,有丰富的酿酒经验。朱肱清风亮节,不喜官场上的同流合污,经历人生的几起几落,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他就壮年勇退,选择侨居在杭州西湖边的北山,潜心研究与总结制曲酿酒技术,最终写成了宋代制曲酿酒工艺理论上的代表之作《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经”,追述酒的发展历史,描述酒的特性,也表达对饮酒的态度。中卷论述制曲技术,并收录了十几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下卷则论述酿酒技术。 

  比如,书中详细记载了十三种酒曲及发酵方法,原料都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小麦、糯米、粳米和豆类,再加上一些中草药。从内容上看,说明当时在制曲技术和酿酒方法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朱肱还是一名医学家,因此他还酿造出了许多药酒、健身酒。

  书中论述的酿酒工艺和不同酒类的制作方法,这些都比北魏《齐民要术》中有关酿酒的叙述要详尽得多。《北山酒经》中还较详细地记述了煮酒技术,即把酒隔水蒸煮,避免酒的酸败。煮酒技术的采用,为酒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该书也证实了我国煮酒加热技术的采用比西方早了700多年。书中传达的酿酒经验至今仍在广泛流传并被实际应用。

  (二)

  乌程出美酒。自古名气不小。

  乌程酒衍生而成的箬下春一耀为当朝贡酒,蒲黄酒、扶头酒、东林十八仙酒相继誉满神州。

  宋代的湖州又有哪些名酒呢?根据宋代《酒名记》《武林旧事》的记载,当时湖州碧澜堂、霅溪、六客堂、爱山堂等名酒享誉各地。事实上,他们均统称为乌程酒,乌程酒就是类似于现在“安吉白茶”这样的区域公共品牌。

  东林十八仙酒被列为贡品。沈东老与吕洞宾对饮的传奇故事流传至今。沈东老所酿的十八仙酒,即用十八味药引配置的黄酒,远近闻名。这些药可能就是花椒、陈皮、甘菊之类,酿制十八天成酒了。由于十八仙酒名气很大,一时名传天下,名流雅士纷纷慕名而来。宋神宗熙宁元年八月间,有客自称“回山人”来访,并称其来意为“但求一醉”。沈东老奇其仙风鹤骨之貌,于是和他“纵饮达曙”。临别,“回山人”用榴皮在墙壁上题写了一首诗:“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并告诉了东老自己真实的身份——所谓的“回山人”是“吕仙”的拆字写法,原来他就是吕洞宾。后来,苏东坡也慕名前来,将“回山人”升遐而去处的那座桥命名为“回仙桥”,将另一处桥命名为“东老桥”,并手书刻石,以资纪念。

  虽是个美丽的传说,但不仅湖州志书上有记载,而且沈东老也确有其人。在《吴兴备志》卷十五转载《苕溪》一书中有载,沈东老的墓在乌程三都景山之麓。

  宋朝时,湖州的酿酒业已经相当发达了。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湖州有酒坊108间,仅次于南宋都城临安的180间。宋时酒酤,户部榷税。《嘉泰吴兴志》中记载,当时思溪、千金、新市等水乡市镇不少都是酒类交易市场,大的酒坊由户部直接派遣官员监造,所得酒税直接上缴户部。可见当时湖州坊间酒肆的繁荣。当时在湖州、德清、武康还专门设有户部的“赡军酒库”,战军酒库也仅次于临安。南宋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的次子朱野就曾任德清新市酒库司辖。

  可以推断,在宋代,湖州酿酒师傅必是得到了朱肱的亲临指导,才让乌程酒散发出美酒浓郁之芬芳,淳厚之甘美。

  湖州酿的酒为什么好?苏东坡有首诗也给出了答案:“乌程霜稻袭人香,酿作春风霅水光。”

  湖州酒的优质口感自然离不开这方水土。同治《湖州府志》有“于六七月以麦面之精良者,杂白水作曲”“小雪前后民间酿酒,谓之小雪酒”的记载,湖州酒的制曲与酿造都选择了至今必须遵循的生产季节,严格地顺应了天时。湖州西群山,东平原,《吴兴赋》云:“双溪夹流,繇天目而来……汇为湖陂,泓渟皎澈,百尺无泥”,好水才能酿好酒。湖州历史上盛产最佳的酿酒糯米“金钗糯”(今曰太湖糯米),连绍兴名牌黄酒厂在《中华老字号》上做广告的第一句就是“采……太湖糯米”,黄酒酿酒大师都知道只有采用太湖糯米才能酿出好酒。

  在湖州,酿酒的一切都是这么适宜。

  从乌程酒传承下来,到宋代又得到理论上的升华,湖州人的酿酒技艺堪称工巧。

  (三)

  乌程酒最引以为傲的,当然是它所蕴含的文化。

  西汉梁孝王赋《乌乡酒赋》,西晋张景阳作著名的《七命》诗,南北朝谢惠连撰《雪赋》,唐颜鲁公《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都对乌程酒赞美不绝。

  “诗仙”李白不远千里,慕名赴湖州畅饮乌程酒,这一传奇故事,为明代小说《警世通言》和《今古奇观》所乐道。

  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樽”。湖州城南岘山之巅的洼樽亭在中国文坛上可与“兰亭雅集”相媲美。樽,酒器也。宋时洼樽亭尚建于石樽之上。

  白居易无缘湖州,只有多次请崔太守遥寄,他给湖州酒留下了三篇赞美的诗章。

  在酿酒业兴盛的宋代,乌程酒更是多了几分文气。

  元丰二年(1079)五月,四十三岁的苏东坡来湖州任太守,听闻李左相、颜真卿等常“以石为樽,联句赋诗”,于是浩浩荡荡,逶迤前行,携酒登临岘山,并手书“窪樽亭”三字,勒石为碑。诗人李含章、王十朋、李处权等相继登临岘山饮酒赋诗,感悟自然人生。苏东坡去看望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不带其他礼物,只说“今日扁舟去,白酒载乌程”。苏轼一生,至少四次来过湖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离杭州到密州任知州时路过湖州,曾与当时的湖州知州李常、诗人张先等六人聚宴碧澜堂,赋诗填词。十七年后,苏轼第四次来湖,再宴于碧澜堂,又是六客对酒,只是座上之人,除苏东坡外,前六客中的五人俱已仙逝。东坡酒酣思故旧,作《定风波·后六客词》。

  “薄茶便当乌程酒,短艇聊充下泽车。”可见乌程酒在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的秦少游心目中是何等珍贵。 欧阳修《送胡学士知湖州》中写道:“吴兴水精宫,楼阁在寒鉴。桔柚秋苞繁,乌程春瓮酽。”在诗里,他把湖州比喻成水晶宫,对湖州溢美之词,自然离不开乌程酒。

  北宋诗人梅尧臣,当过湖州的税收官,喜欢饮酒,士大夫们都喜欢跟他交友。离开湖州时写了四首诗,其中一首就讲“画船载酒期君醉,已是无谋助翦夷”。表达在湖州印象最深的就是水清可鉴,风物很美,诗人乘着装饰华丽的游船,载着誉满神州的湖州名酒,酒兴也非常浓,自己已经无法加以检束了,所以只有尽情欢饮,一醉方休。

  酒海传承今犹在,时光缱绻暗生香。传承千年的乌程酒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今古韵悠悠,酒香飘溢。

  湖州人诸体康自称从小闻着酒味长大,耳濡目染乌程酒的历史文化,主动扛起传承乌程酒的责任,在传承和发扬乌程酒文化中孜孜不倦。今天乌程酒业的酿酒技艺,与历史上乌巾、程林酿酒之法一脉相承。

  循着中国酒之源的足迹,中国陈年白酒品种收藏第一人李耀强来到湖州。如今,一座中国白酒文化艺术馆在吴兴妙西已然建成,这里将集中展示15000个品种中国白酒,成为集酿酒文化、诗酒文化、民宿文化于一体的酒文化艺术馆。

  吴兴区八里店镇的乌山仍有着纪念酒祖乌巾的乌亭旧址与乌巾桥。今年,乌山酒文化主题公园列入吴兴区十漾十山建设项目中,正在规划设计中。

  慢饮浅啜一杯乌程酒,从历史深处飘来的酒香愈发浓烈醇香……

  延伸阅读

  湖州酒文化

  远在华夏文明之前

  湖州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有浓郁清冽的酒香。湖州邱城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酒器“觯”“盉”有5000多年, 形似小尊,有盖,可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从此可以推断,湖州的酒文化远在华夏文明之前。 

  千金塔地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65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有两件比较完整的陶器,鲜艳的桃红色,三只像口袋一样的大脚,当时先民用火温的酒就是当地至今还流行的“自搭白酒”。

  德清洛舍东衡村曾出土宋朝陶制韩瓶、酒坛,遍布村郊墟落。酒坛敞口鼓腹,古朴可爱。湖州马军巷,因宋代马军营故址而得名。20世纪70年代疏浚市河时,近河道挖出完整的韩瓶,瓶为瓦质,形似长筒花瓶,约可容水1公升。这些宋代的军用水壶,据考证是韩世忠首创的,故名韩瓶。如今,霅溪公园里立有韩世忠父子的雕像,以志纪念。

  最早的酒是怎么酿造的?“空桑秽饭,醖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最初,人类并不会酿酒,也不会作酒曲,大家把发了霉的饭与谷物稷麦之类放在一起酝酿,偶然做出了汁渣混合的酒,酿酒就这样开始了。最原始的酒曲就是馊了的饭、发了霉的饭,上面生长着各种微生物,可以产生造酒所需的各种酶。正因这一偶然,人类才开启了通往酒国的大门。

  文化快评

   《北山酒经》 千古流韵

  朱肱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酒经——《北山酒经》。这是我国酒文化最耀眼的明珠。在酿酒业兴盛的宋代,它奠定了宋酒的品质和韵味,使之成为千年的文化之魂。

  《北山酒经》流古韵。朱肱在酒经里表达了对饮酒的态度。“上自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朱肱认为酒本身没有过错,功过在于饮酒人的行为。他提倡饮酒者应该像陶侃那样虽会剧饮,但亦能“自制其限”,要做到饮酒有度。

  湖州人民始终不忘朱肱为我国酿酒业做出的重大贡献。衣裳街乾昌酒业酒楼前的对联“嬴政赐乌程始有贡酒行世,朱肱撰北山方助乾昌扬名”,以述说着当年的辉煌和酒业的传承。《乾昌虫草酒》健身系列,源自《酒经》。湖州老恒和黄酒严格遵循《酒经》工艺,独家保留了宋代官府根据《酒经》旨要,用几十种中草药合成的官药配方。在反复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官药配方、天然生曲、淋饭、老五甑、多喂饭独特的黄酒工艺。如今,《宋方》等品牌,蕴含着温和敦厚中华文化的黄酒作为国礼,频频亮相世界级舞台。

  从朱肱创作《北山酒经》的过程而言,朱肱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理论水平,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在杭州北山路开有酒坊,身体力行,亲自酿酒,对酿酒的整个流程了如指掌,同时,他是医学家,又是安定先生胡瑗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精湛的理论素养。所以,在他手中完成了集酒科学与酒文化大成的《北山酒经》。朱肱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综合百家的包容精神,这些宋韵文化的精髓,仍然是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财富。

  湖州现有酒企46家,相信在《北山酒经》经典传承下,宋韵黄酒的芬芳一定会飘香世界。

  张前方(湖州市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医卫
   第04版:法治
   第05版:码上湖州
   第06版:文化
   第08版:综合执法365
   第09版:漫评
   第10版:福彩
   第11版:彩票
   第12版:湖州味道
乌程一饮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