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妍
本报讯 南浔区善琏镇居民老谈日前为医疗费和康复费犯了愁。好在大救助信息系统监测预警功能捕捉到了他家的异样,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调查后,不仅为其办理了相关救助,还帮他申请了3万元临时救助金。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当前困难群众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为了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社会救助扩围集成改革,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通过对象精准分层、政策统筹分类,全力构建分层分类的多维社会救助新生态,深入推进“浙有众扶”金名片试点市建设。
据介绍,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未纳入现有社会救助保障范围的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通过提高家庭收入上限、放宽财产认定条件等举措,将不符合特困、低保等现有救助政策保障条件但生活遭遇困难的家庭认定为低收入困难扩面家庭,分类实施专项救助和慈善帮扶。
安吉县昌硕街道居民小金虽然工资不低,但去年一场大病花去12万元医药费,让他的生活捉襟见肘。接到相关预警信息后,工作人员及时进行了排摸核实,把他们一家纳入低收入困难扩面家庭保障范围。根据该县相关救助帮扶政策,小金得到3万元慈善帮扶,享受“南太湖健康保”免费参保,还收到了慈善超市卡,一揽子暖心的帮扶措施,让他看到了走出困境的希望。
“深化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是我市破解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性阻碍的重要举措。”市民政局介绍,通过推进“政府+慈善”综合救助帮扶模式,我市将分散的救助资源汇集起来、统筹使用、分类实施,放大多元救助合力,围绕学无忧、业无忧、居无忧、行无忧、用无忧、乐无忧、险有免、产有扶、病有助、老有养、残有帮、梦有圆12大路径,打造“六无六有”综合救助示范品牌,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慈善资金4300余万元为困难群众纾难解困。
据市民政局介绍,针对低收入困难群体,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专项救助政策,丰富慈善帮扶清单;同时,加强低收入人口识别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精准识别,持续推行政策主动找人、服务主动递送、资源主动链接的救助帮扶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