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乡建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陈竑  毛攀云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理念深刻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乡建正以乡村生态保护为要义,旨在通过艺术创作、文化活动和美学设计实现乡村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提供了生动的艺术诠释。当艺术家的画笔勾勒出古村落的崭新风貌,当废弃的工业遗存转型为当代艺术空间,当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融合,乡村的角色便超越了传统的粮食生产地,升华为文化价值的创造源泉与美好生活的承载空间。艺术乡建通过其特有的文化赋能机制,正在重构乡村的价值体系,将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有效转化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发展。

  一、艺术激活:乡村价值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乡村的绿水青山蕴含着自然生态价值,但价值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激活机制。艺术乡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介入实践,它通过艺术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基因,重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安徽黟县的碧山村,艺术家们通过修复古民居、创办书店、举办摄影展,将徽派建筑的物质遗存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空间,使原本凋敝的村落成为文艺青年的朝圣地。这种转化不是对乡村资源的简单掠夺,而是通过艺术创造实现价值的增值——青石板路不再只是通行通道,更成为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老宅院的天井不再只是采光结构,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叙事场域。

  艺术激活乡村价值的过程,本质上是文化资本转化的过程。布迪厄曾指出,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艺术乡建的实践中,艺术家们将自身的审美能力、创造技能转化为乡村的文化资本,通过艺术展览、文创产品、乡村旅游等形式,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贵州丹寨的苗族蜡染技艺,在现代设计师的助力下,从传统的民族服饰图案发展为时尚界的宠儿,不仅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更让蜡染文化成为丹寨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这种转化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孕育的文化多样性,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经济动能。

  二、生态美学: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艺术乡建区别于其他乡村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对生态美学的执着追求。传统发展模式往往将自然视为资源索取的对象,而艺术乡建则倡导“以自然为师”的创作理念,强调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创造。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艺术家们将稻田、森林、溪流作为创作媒介,作品随着季节更迭而呈现不同面貌,让观众在艺术体验中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大地艺术”的实践,为我国艺术乡建提供了重要启示——绿水青山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背景,更是艺术创作的主体。

  生态美学的实践路径体现在3个层面:在空间设计上,强调“在地性”原则,利用本地材料、传统工艺进行创作,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在艺术表达上,注重呈现自然之美、生态之韵,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在产业发展上,推动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与艺术体验的深度融合,形成生态友好的产业体系。浙江松阳的“拯救老屋行动”中,建筑师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对明清古民居进行修缮改造,既保留了村落的历史风貌,又植入现代生活功能,使老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生态文化空间。这种实践证明,艺术乡建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让绿水青山在艺术赋能下持续释放价值。

  三、社区营造:重塑乡村的社会文化共同体

  艺术乡建的核心目标是“建人”,而非单纯的“建物”。它通过艺术活动搭建平台,促进村民、艺术家、游客之间的互动交流,重塑乡村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在福建屏南的前洋村,艺术家们与村民共同创作壁画、举办乡村春晚,将艺术创作过程转化为社区凝聚的过程。原本疏离的邻里关系在共同创作中重新变得紧密,村民的文化自信在艺术表达中逐渐增强。这种“参与式艺术”的实践,打破了传统乡建中“政府主导、村民旁观”的困境,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社区营造的关键在于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艺术乡建不是简单地将城市艺术模式移植到乡村,而是要培育乡村自身的文化创造力。通过开展艺术培训、支持村民创业、建立合作社等方式,让村民从文化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云南大理的床单厂艺术区,最初由艺术家自发聚集形成,后来通过“艺术家+村民”的合作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民宿、餐饮、手工艺等产业,形成了充满活力的艺术社区。这种内生式发展模式,确保了艺术乡建的可持续性,让绿水青山转化的成果真正惠及当地村民。

  四、启示展望:艺术乡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艺术乡建在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同质化、商业化、短期化等挑战。一些地方盲目模仿成功案例,导致“千村一面”;一些项目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破坏了乡村的原真性;一些艺术活动缺乏村民参与,沦为“精英狂欢”。这些问题警示我们,艺术乡建必须坚持文化为魂、生态为本、村民为主体的原则,避免陷入“重形式轻内容、重开发轻保护”的误区。

  推动艺术乡建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保护乡村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市场应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培育健康的艺术消费市场;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和创意服务。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经济效益,更要关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区凝聚等社会效益。只有这样,艺术乡建才能真正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桥梁,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艺术乡建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实践价值,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它让我们看到,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财富,更是文化财富、经济财富;艺术不仅是审美活动,更是社会发展的动能、治理方式。当艺术与乡村深度融合,当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绿水青山必将转化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的艺术力量。

  (作者系湖州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国际传播视域下湖州运河文化的价值重构与路径探索
艺术乡建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协同治理与“生态共同体”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