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斌 李华
本报讯 10月22日,在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线技术工人赵宏星正在和工友探讨一款新型采棉机的研发方向。在农机制造领域摸爬滚打10余年,他凭借精湛的技艺成为全区的“技术标兵”,获得了每年1500元的政府津贴。“政府津贴是对我们的肯定,也给了我们信心,增添了工作动力。”他说。
和赵宏星一样,越来越多的一线技术工人脱颖而出,这离不开南浔区总工会打造的技能人才“全培养链”。近年来,该区致力于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育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紧盯“成长链”,南浔区打通创新创造通道,引领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技能和素质,并把技能培训课堂“搬”进企业车间,设立“流动课堂”“车间教室”,全面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建设产业高地,紧贴重大产业投资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每年举办技能竞赛。数据显示,该区年均开展100场技能比武大赛,以赛代练、以赛代训,选拔了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
捋顺了体制机制,技能人才队伍也渐渐在车间“星火燎原”。走进怡达快速电梯有限公司,浙江工匠钱江正带着徒弟王晓辉开展实操训练。“操作要点、日常难点、规避盲点,师父讲的话技能点满满,收获很大。”王晓辉说。
扎根电梯安装维保行业10多年,钱江从一线工人成长为浙江工匠。今年,在南浔区总工会的协助下,公司成立了钱江创新工作室,通过名师带徒、技能比武等方式,衍生高技能人才培育链。截至目前,共培育出技师5人,高级工职业资格40余人,为公司输送了大量的技能人才。
随着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断提速,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紧缺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何填补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缺口?南浔区积极打造人才“蓄水池”,筹建现代产业学院,补齐南浔区技工院校数量“短板”,创新开展校地合作尝试,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联合培育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作用,每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学生200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