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邵丹红
太湖南岸,“后浪”奔涌。
在这片高手林立的环太湖地区,南太湖新区表现亮眼。
2020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2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35个、百亿级项目4个;南太湖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之一,为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满足新区科技人才服务个性化需求。
成立两年来,新区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扎实开展“聚力‘三服务’、‘五战’开新局、项目大突破”活动,用一份份高质量答卷书写着“新生日记”。这背后,正是新区以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优质的服务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最优环境和最好生态,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主动接轨长三角
湖州铁公水内河枢纽港日前开港,浙北“黄金水道”新添一座重要物流枢纽港。“该码头实现了铁公水多式联运、内贸与外贸、河港与海港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物流运输成本,减少公路运输的碳排放,有力推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 新区物流园区办主任徐一丹说。
这两年,新区致力于打造大上海都市圈的西翼门户、长三角“金南翼”的重要增长极。“我们主动拥抱上海产业‘溢出效应’,引入不少科技含量高、处于行业龙头的企业,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放眼长三角,湖州接沪融杭、联通苏皖的区域交通枢纽门户地位正在形成,新区作为湖州的交通枢纽门户,与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城市的同城效应呼之欲出。
立足资源优势,拓展外向经济。今年新区在全市首创服务业招商新模式,率先在上海开展了城市经济新业态项目招引推介活动,生动展现了产、城、人、文、景融合的投资环境。
此外,新区聚焦主导产业定位,认真研究产业发展趋势,精准绘制招商图谱,依托驻外招商中心,加强对其产业布局、投资趋向的跟踪研究、主动接洽,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
全力当好“店小二”
讲速度,重力度,有温度,是新区“店小二”的服务“秘籍”。
(下转A03版) (上接第1版)
“现在新区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服务也要实现赶超发展。”新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说。
总投资70亿元的蜂巢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基地项目由于占地面积较广,前期工作开展也较为复杂。为保障该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新区分管领导主动带队现场办公,同时定期会商,高效服务项目,目前项目已全面进入打桩阶段。
高质量项目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一直以来,新区不仅严把项目准入“门槛”,更全力以赴抓好项目落地和推进服务,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促进经济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湖州凯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在完成结顶工作后,外接用电协调出现了问题。项目专员徐一丹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快速解决了问题,让项目能够有序推进。
事情再小,都要全力解决。在项目服务上,新区为各类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都建立了服务专员制度,构建起“24小时不打烊、360度无死角”的招商护商工作体系。
同时,新区重点聚焦“专班+专员”“前期+前线”“保障+保进”等措施,落实项目责任到人,通过挂图作战,狠抓建设进度,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动力和支撑。
人才驱动强保障
“落地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就在人才招引上有了大收获。”日前,在位于南太湖科创中心的浙大湖州研究院里,该院院长许超盘算起研究院里集聚的人才:目前研究院已聚集一批海内外人才,当前常驻人员规模达到214人,其中全职博士就有16人。
这得益于新区“给力”的人才政策。两年来,新区始终把人才强区战略摆在首要位置,围绕“目标产业+人才”的发展思维,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人才”的关键作用,超前布局“创新载体+人才”之路,加速营造人才集聚大生态。
今年初,新区出台并实施了含金量高、操作性强、激励幅度大的科技人才新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5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创新创业。与此同时,新区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建立“投融贷奖补”五位一体的创新资本吸引机制、设立首个3.5亿元的“风险创投基金”,满足创新资本需求。
厚实的人才“家底”,为新区发展积聚新的动能。截至目前,新区引育集聚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200余名,其中引育国家级人才85名,省级人才126名,院士专家10名。
“接下来,我们将全面加强驻点招商与产业招商、科技人才招商相融合,加快街道经济工作转型力度,全面营造全员参与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良好氛围,构建具有新区特色的引资引智新格局。”新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