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碗底的虔诚

○ 范中超

  在食堂,每一个餐桌的隔板上,都张贴着一幅穿越千年的风光画:田地里,一位头戴蓑笠的老翁,正辛勤地忙着插秧栽禾……而一旁的留白处,便是那首妇孺皆知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为一位从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我每次看那画那人那诗,想一想故乡泥土的芬芳,内心便油然间戚戚焉。多少个往事如昨,一次次浮现在眼前……

  每一个农忙之季,每家都在重播着同一个画面:一家老小齐上阵。多少个夜晚,被人为地缩短。在黎明前的街巷里,总会遇到行人。太多的时候,疲惫会让人变得木讷,连脸上的表情都近似凝固。此时,即使熟人相见,也都是极其简短的一两句问候,彼此又匆匆地奔向各自不同的方向。

  记忆中,农忙的日子里,我曾开过手扶车挠地,在西北三亩地里拉过耩子;在黎明中割过麦子,用地排车拉过麦子,用牛拉着碌滚压过麦子,在皎洁的月光下扬过麦子,还在村南的磨房里磨过面,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和面做馒头……从一粒小小的麦子,到口中的白面馒头,所经过的步骤,远远超过我的记忆。当汗水慢慢爬遍衣襟,一次次近似透支似的劳作,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尽管读书不是改变人生的唯一方法,但读书一定是改变未来的最好方法。

  因故乡多旱地,小时候不曾亲眼目睹过稻谷到米的转变,但曾经的日子里,跟二姐去外地拾稻子,却成了心中难忘的记忆。路途遥远,坎坷不平的土路上,除了自行车叮咣叮咣地响,还有颠簸中的屁股痛,常让人难难受。当费尽周折,到了充满希望的地方后才发现,田地里除了整齐的稻茬外,漏落的稻穗着实少得可怜。物以稀为贵,长时间的找寻中,捡拾到手中的每一个稻穗,每一粒稻谷,都会让人欣喜若狂。记忆中,每天的外出,我们姐弟俩能拾到一二斤稻穗,但已经是很不错了。正因这份来之不易的收获,在漫长的冬日里,能让一家人喝上几顿米糊糊,又是何等幸福的事。

  后来,在县城参加工作后,曾去岳父家农忙。收稻时的割、捆、打、晒,与老家夏忙时的麦收似乎没什么两样,好似不同季节,不同地点,在上演着近似雷同的画面。田间的劳动中,每一帧,每一个画面,都是劳动与汗水的再现。因之,自从离开故乡的那天起,每年的农忙对我来说,都已成为人生中一个令人难忘的缩影。如今,不觉在湖城生活多年。作为一个北方人,不论是白面馒头,还是看到白花花的米饭被端上餐桌时,往日辛苦劳作的画面,仍常会不觉地浮现在眼前。

  劳动之苦,会带给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可劳动之后的甘甜,也会带给人们莫大的幸福。想来正因经历过那份苦,才更懂得节约的真谛。据相关资料介绍:若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按全国14亿人口计,一天就能节约56吨米。同时每天也在减少56吨的食堂垃圾,不经意之间,也在为环保为节能减排做着贡献。因此,尽管身在都市里,不能让繁华迷惑了双眼,不能忘本,需时时对碗底怀有一颗虔诚之心,吃尽最后一粒米,一叶菜。爱惜粮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那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对无数默默劳动者最大的尊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专版
   第05版:党建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副刊
   第08版:法治
蓝雪花
小区美容师
老胡
银杏
妙化既臻(国画)
对碗底的虔诚
北风徘徊
扫盲班